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文学的性别与日常生活的性别

    刘兵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0月23日   11 版)
    《日常生活价值重构———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荒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35.00元

        提要:荒林通过她的理论专著,以文学隐喻的方式,敞开了“日常生活”的性别政治课题。

        近几十年来,就一种学术思潮的影响范围来说,恐怕没有哪种思潮能与女性主义相比。自更早的以争夺政治权力为主的女权主义运动之后,以更为学理性的分析批判男权社会文化权力结构的女性主义,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而在这里,在女性主义学术理论最先成功地入侵并占领了对方相当面积的疆域中,文学批评就是历史最久的几块领地之一。因而,相对来说,女性主义文论的研究也相对成熟,影响相对更大。但是,这仅是就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而言。对于中国,一是当代女性主义学说的引入相对滞后,二是中国文学,尤其是文论领域,由于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的阻力,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倒并未与西方的发展呈现出相当同步的发展态势。因而,荒林这本名为《日常生活价值重构: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专著的问世,便有了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看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及文学批评的发展,是曾经历了从宏大到具体,从最初的某种中心不断走向相对的边缘的历程。而国内学者在引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又在初期阶段在宏大和某种中心的约束中停留了太长的时间,当然这也与国内学术评价价值系统的历史欠缺有关,而这种学术评价价值系统的误区是否又与男性意识形态有关,那就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荒林根据她长期的女性主义研究,并结合她自身的文学实践(诗歌和散文等),在文学批评的领域中,旗帜鲜明地打出了从女性主义的立场来关注日常生活及其价值,这可以说是非常有新意、有见识、有着更能体现女性主义特色的一种立场转向。这种新的立场,不仅与女性主义的国际发展趋势相一致,也与众多在后现代思潮中对于传统宏大、抽象、关注强势的中心的批判的趋势相一致。

        然而,或许仍然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学术与文化环境,作者仍然需要用将近一半以上的篇幅来做铺垫,来介绍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背景和在中国传播的背景。这似乎无意地表现出了作者某种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是在介绍中她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这种相对超长的背景铺垫又是针对国内学界对于女性主义至今仍不能说充分了解并且广泛接受现实而有着相当的必要性。

        除了立场上的前沿性之外,不仅女性主义,几乎各种西方理论思潮被引入中国后都面临着一个“本土化”的难题。具体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正如荒林注意并意识到的:“忽视大陆女性话语的自身建构过程,将西方女性主义话语全盘运用到大陆经验的解读上,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作者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即长期以来对中国女性作家之作品的深入研究,据此,便有了此书后半部分基于众多中国大陆女性作家具体作品的分析而“重构”出来的“日常生活价值”,以及对于在这些“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女性话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及其意义的分析解读。这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种“本土化”的努力尝试就摆在了读者面前,并可供人们对之再行进行二度的分析与讨论。这无疑是在学理上非常有新意的作为。

        在以往的女性主义研究中,荒林已经提出过一些相当有创意的女性主义概念,如“微笑的女性主义”、“中国女性主义”等,前者体现出她的行动策略,后者体现出她对于中国本土经验的关注。这些与她作为女性的经验和对女性主义的独特理解相关。在这本对大陆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专著中,荒林对思潮起源和特征的把握,显示了她对于中国经验和女性策略的相当出色的驾驭能力。而在对女作家的女性主义解读中,读者也会被她对文本细致入微而又常有新意的分析引吸引,这显然又是与其文学研究背景的某种传统影响和作为女性作家和评论家的独特眼光和体验有关,让我们一是注意到,居然有那么多女性作家写出了那么多感人的作品,二是体会到对于作品的分析竟然可以是如此的不同于字面而超出了我们平常的想象。

        其实,一部好的研究专著并不一定在于给出了某种定论,而更在于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启发人们去思考,呈现出思想对思想的召唤特征。荒林这部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专著正是如此,我们亦可从中联想出一系列对于女性主义研究有意义的问题。

        例如,除了一般女性主义性别理论之外,作者将其分析的理论基础重点放在了褔柯的“权力理论”和“话语理论”上。而如何将女性主义一般理论真正与之相协调并具有可操作性,并可更贴切地用于对具体女性作者的文本的分析,这也许仍是需要思考的。又比如,作者的标题中的一个关键词是“女性主义文学”,而作者所分析的,则主要是生理性别为女性的作家,她们中不少人并不认同自己是“女性主义者”,那么,如何分类作者的性别和文学的性别?如何将其作品纳入女性主义文学的范畴并成为“思潮”的一部分?再如,另一个关键词是“日常生活”。实际上,更确切地说,作者分析的对象实际上是女性作者笔下甚至字里行间中“虚构”的“日常生活”,虽然按照某种文学理论,虚构的作品有时甚至比所谓“写实”的历史更为“真实”,但那种作家“重构”的“日常生活”与评论家“重构”的“日常生活”及生活者们(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女性们)实际所过的“日常生活”究竟是什么关系?具体多样的日常生中,与被在分类中“性别化”的日常生活(这恐怕又有某种女性主义在理论上的抽象化)又是什么关系?

        在这本专著的漂亮的封面设计上,除了淡雅和相当女性化的风格之外,在图案上,我似乎看到的是一扇窗户。这倒是一个很有意味的视觉隐喻:究竟谁在窗里谁在窗外?谁在生活谁在看?窗户的限制使看到的在窗中的部分与被墙壁的遮挡的部分又是何关系?但无论如何,作者所新凿开的这扇窗,毕竟让我们看到了想到了以前未曾看到未曾想到的东西──甚至可以称为是,中国大陆女性作家笔下直接间接描绘的性别化的“日常生活”!

        可以说,荒林通过她的理论专著,以文学隐喻的方式,敞开了“日常生活”的性别政治课题。在我看来,这是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中一个意味深长的事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