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中有95%以上不在国内发表,我们借助国外同行把它发表出来,同时,国家每年还要花很多外汇把这个成果买回来用于支撑我们的科研教育。”这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在上海书展论坛上透露的信息,令人惊讶,值得反思(8月14日《解放日报》)。
应该看到,学术出版推动着科学发展、文化繁荣,也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如今,占世界出版份额32%的学术出版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也是整个出版业中市场最稳定、利润率最高、回报最可靠的产业部门。无论是学术内容的世界话语权,还是作为产业的经济效益,中国学术出版的重要性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学术出版却是墙内开花墙外红。虽然中国学界每年产出的学术论文量巨大是不争的事实,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一些颇有现实成果的科技领域极度缺乏相关学术出版物。有专家学者举例说,中国已经大规模运行105万的发电机组,但这方面的学术著作几乎看不到。我们的桥梁设计达到了世界水准,但我们没有看到这方面形成重要的学术出版物。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出版业呈低端追求虚假繁荣趋势。据统计,目前中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40万种,超越美国一倍多,毫无疑问地位居世界第一。数字显示,近900亿元库存图书库存负荷成悬在出版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出版人是到了该警醒的时候了!
据介绍,在推动中国学术出版方面,国家财政、国家金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学术出版和学术出版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学术出版有关的三大基金也在不断增加:其中,170亿元的国家自然基金、14亿元的国家社会科学资金中都有相当一部分用以支助学术出版,国家出版基金每年用于资助学术出版的也有3个多亿。今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新增3500万元支持学术出版走出去。可以说,我们“不差钱”,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用好这笔钱,让“不差钱”的学术出版“更值钱”。
必须承认,尽管中国的学术出版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差距也意味着发展的空间。我国出版部门要向发达国家的出版人学习,认真检讨一下我们的出版政策,找出造成学术成果不愿在国内发表的原因,选好新兴学科,选好优势学科,选好重点领域,制定出实实在在的赶超计划,使中国的学术出版走出“墙内开花墙外结果”的尴尬困境。
(山东省临沂市 孙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