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8月21日 星期三

    青春文艺片的另类味道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8月21日   06 版)

        印象中,对于爱情、梦想的追求一直是青春系文艺电影不断刻画的主题,通过感伤悲戚的百转千折的故事,引起观众的共鸣,而区别在于有些青春让人怅然若失,有些青春让人意犹未尽。近年来,热播的几部青春系电影,如《老男孩》、《失恋33天》、《那些年》以及《致青春》,主题多是如此。细观这几部影片,不难发现,影片中的青春总是在充满着荒诞的故事中前行,不知天高地厚的恣意妄为成为叙事的主线。然而,在经历现实的打磨之后,曾经近乎痴狂的青春,显得幼稚可笑。显然,青春就是这样在充满幼稚、荒诞的故事中,缓缓流逝。直到某个时日,突然发觉青春不在,怅然若失之感便油然而生。

        比如,微电影《老男孩》的主旨就是面对怅然若失的青春,老男孩筷子组合再一次鼓足勇气,追寻曾经逝去的青春梦想的一次自我救赎的心灵之旅。影片给70、80后植入强烈的代入感,带给观众的是无可名状的心痛感。而主打小清新的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则是对青春女神的集体膜拜。不可否认,谁的青春都珍藏着心中的女神,追求着、暗恋着成为留给青春最美好的回忆,或许从这个意义上讲,影片《那些年》里的青春才是最美好的青春。同样是主打小清新的影片《失恋33天》,多少有点为青春疗伤的韵味,治愈系影片突出的是时间是一剂良药,面对失恋的青春,无疑,时间成为最好的青春解药。与这三部青春系文艺片相比,赵薇导演的处女作《致青春》,似乎更有文艺片的味道。

        影片《致青春》前半部分主要围绕青春爱情的主线铺展开来,借助于演员恶作剧的表演来取悦观众,逗得观众有种意犹未尽之感。突然影片在后半部分,剑走偏锋,放弃了继续取悦观众的路线,转而开始探索爱情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多少回归了文艺片探讨人性的主旨上来。同样是文艺色彩浓郁的青春系影片《青春派》,将故事置于更年轻的青春,围绕着初恋、高考这两项互相牵绊的命题铺展开来,通过对叛逆青春、初恋、问题孩子以及高考蹂躏感的描述,对高中生的青春进行深入剖析,影片似乎有意无意在阐述着“恋爱无罪、高考无理”的主题。不可否认,居然和黄晶晶的初恋故事,是现实众多高中生的青春爱情的缩影,由于高考这个带着血痕的明刀在暗地里绞杀我们的青春,幼嫩的感情多是经受不住现实的考验而分崩离析。与之前上映的影片《全城高考》相比,《青春派》的代入感更强。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在商业大片强烈的娱乐感面前,唯一文艺片凭借缓慢的叙事节奏,优雅的叙事基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深深地体味到青春文艺片中爱情的美好与悲怆、梦想的感伤与孤寂。浙江省湖州市杨井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