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8月14日 星期三

    社区建设理论探讨的新进展

    郑杭生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8月14日   19 版)

        《中国共产党的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张大维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59.00元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休憩的港湾、安居的乐园。人们常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来比喻社区与社会的关系。社区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中作用非同小可。社区研究是社会学乃至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的后记中指出:“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这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每个社区都有它的一套社会结构,各制度配合的方式。因之,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趋势就是社区研究。”

        现代以来我国的社区研究主要有两个活跃时期:一是在1933年为纪念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来华讲学而出版纪念文集之后,社区研究在燕京大学学生里流行起来;二是在2000年中办、国办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之后,社区建设研究在政界学界中火热起来。社区和社区建设概念,现在已经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了。

        但在建党90余年和社区建设10余年的时候,将社区建设与党的建设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还不多。张大维著作《中国共产党的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以“城市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视角,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党的社区建设理论体系问题,设计和回应党的建设和社区建设的两大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否形成,主要内容和理论价值如何?该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怎样,主要经验和实践意义何在?张大维著作以新的视角,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我党在社区建设领域的思想贡献及其体系,通观全书,有以下主要特色和创新观点:

        第一,转换了研究范式,用我党的理论来研究本土的实践,并印证党的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成熟性和科学性。该书在对社区建设研究进行全面文献梳理和理论回顾后,概括了学术界对我国社区建设相关主题进行学理性研究的三大局限:一是用西方研究成果,来解读中国本土实践;二是用中国个别案例,来验证西方某一理论;三是用特殊事例说事,来拔高某种经验模式。这三种研究总体上都摆脱不了,从西方或个别研究范式出发来阐释中国社区建设实践。作者将其概括为“水土不服”,其最终导致的是说服力不够或难以持久。该著作关注实践中的问题,通过研究范式的转换,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主题。其是从中国的宏观背景和历史进程出发,研究中国社区建设的发生逻辑(新情况———新问题),并从中国共产党的社区建设思想中梳理提炼出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再从中国共产党的社区建设理论指导出发,来研究党的社区建设理论是如何推动中国社区建设实践(新理论———新实践),即实践是按照哪些主线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

        第二,创新了分析思路,以整体性观点来研究社区建设问题,并遵循因果关联和演进逻辑来研究理论实践问题。该书指出目前学术界除了对社区建设进行专题研究以外,在对社区建设的整体性研究中仍然按照“案例”和“专题”来展开,对我国社区建设进行较好地整体把握的学术成果偏少。该著作转换研究思路,遵循“发生逻辑(为什么)———理论体系是什么———实践成效怎么样”的分析思路,以现实为依据,以问题为导向,从我国社区建设兴起时的现实背景和主要问题出发,精炼地概括出我国巨大社会转型出现的新情况———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关联性地提炼出我国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民稳问题、民生问题、民主问题、文化问题。围绕社区建设要解决的四大问题,总结出社区建设开展的四大主题,也即党的理论和实践体现的四条主线———居民自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明。

        第三,提炼了理论观点,根据丰富的资料数据阐释,提出了诸多新的理论观点。其一,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具有自己的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判断。即,其是关于建设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及其内含的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等各要素的意义价值、宗旨目标、内涵外延、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网络体系等的整体性理论体系。这种判断的形成,是以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五个建立、五个格局”来检验和支撑的。其二,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框架。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一是逻辑起点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理论;二是中轴核心理论,即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理论;三是外围结构理论,包括社区居民自治理论、社区管理有序理论、社区服务完善理论、社区文明祥和理论等四大支柱理论。论著还提出,逻辑起点理论是方法论,中轴核心理论是价值观,外围结构理论是保护带。其三,得出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另外,理论研究最大的特点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社区建设研究往往由于很难获得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全面的数据”等而显得空洞。而该书则有突破:一是对党的文献等涉及社区建设的论述进行了全面梳理;二是从民政部等部门获得了大量全国层面的数据,作者将社区建设10余年来的数据进行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统计分析整理;三是运用了作者所在团队10余年来的数据库资源,尤其是所在团队进入“第一现场”获得的大量实证调研资料。

        诚然,该书在体系的完善、知识的梳理、概念的界定、观点的把握等方面也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例如:作者在文献收集和实证研究上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对我国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不可能做到全景把握,论证还可深入,且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明晰。又如,囿于材料掌握和理论功底,该著对党的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把握仍需要验证和完善。还如,受内容边界的限定,该著没有对农村社区建设进行类似城市社区的探索。等等。这些方面,尚需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正因为是尝试,所以瑕不掩瑜,该著恰是作者研究的新起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