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日,读书的感觉是多么甘美,读书的光阴是多么珍贵,读书的收获是多么丰饶,读书的心境又是多么清爽。
不能忘记九岁时(1942年)到“民众教育馆”借阅雨果(当时的译名是嚣俄)著《悲惨世界》的情景:冬天,当日“配给”的煤烧完,炉火熄灭,馆内的两名工作人员因为我的贪读而不能下班,他们和颜悦色地与我商量:下次再来读书好不好?而我正沉浸在以德报怨的主教对冉阿让的灵魂冲击里,我相信着,人本来应该有多么的好,而我们硬是把自己做坏了。在寒冷与对别人的歉疚感中,我又读了11页。
不能忘记十来岁时我对于《大学》、《孝经》、《唐诗三百首》、苏辛词等的狂热阅读与高声朗读背诵,那也是一种体验:人可以变得更雅训,道理可以铸就人格,规范可以塑造尊严与骄傲。
不能忘记十一二岁时从地下党员那里借来的华岗著《社会发展史纲》、艾思奇著《大众哲学》、新知书店的社会科学丛书如杜民著《论社会主义革命》、黄炎培的《延安归来》与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那是盗来的火种,那是真理之树上的禁果,那是吹开雾霾的强风,读了这些书,像是吃饱饭添了力气,又像是冲浪时跃上了波峰。
不能忘记十八九岁时对于大量国内外文学经典的沉潜:鲁迅使我严峻,巴金使我燃烧,托尔斯泰使我赞美,巴尔扎克使我警悚,雨果使我震撼,契诃夫使我温柔忧郁,法捷耶夫使我敬仰感叹……而在艰难的时刻,是狄更斯陪伴了我,使我知道人必须经受风雨雷电、惊涛骇浪。
甚至在“文革”那种绝非适于读书的日子里,我仍然乐此不疲地偷偷阅读着阿拉木图、塔什干等地出版的维吾尔文、乌兹别克文作品,还有以上语种斯拉夫字母版的图书《纳瓦依》、《布哈拉纪事》、《骆驼羔眼睛》,乃至阅读、背诵、手抄波斯诗人奥玛尔·海亚姆《鲁拜集》的乌兹别克译文。
阅读使我充实,阅读使我开阔,阅读使我成长,阅读使我聪明而且坚强,阅读使我绝处逢生,阅读使我在困惑中保持快乐地前进。
如今却也有忧虑:是不是现在的儿童,现在的青少年,不再像我们当年那样热衷于阅读了呢?他们的生活与获取信息的手段是多么地便捷、舒适与多样啊。不一定读书籍报刊,只是看看电视或者从网上浏览一些图片与段子,他们就以为自己已然知道某些国内外大事与某些大名鼎鼎的书刊之大概了。
不一定也不需要弄得太清楚,你只要有手机,就能知道哪个官员出了丑,哪个大人物要倒霉,哪个名人的家庭成员犯了事,还有哪样食品吃死了人。当然也知道了哪个鸟叔成了世界第一的舞蹈明星,还有哪个五岁的孩子出版了他或她的第一本诗集。还有许多民意:要强硬,要严惩,要撤换,要上粗口,要敢于闹腾、折腾、翻腾、倒腾哟!
甚至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认真读过,只不过是看了一眼视听节目,觉得一般乃至乏味,便大大败坏了对于经典作品的胃口。
不止一个人听到了洋人的只言片语,于是便在那里大言不惭地宣告纸质书籍的式微、文学的终结、小说的衰亡、语言符号在更加直观一百倍的多媒体与信息量极大的网络面前的窘境了。已经不止一个人用网上的浏览来代替专心致志的阅读,用虚拟的世界代替真实的体验与思考,甚至连游戏、竞技也龟缩在电脑的显示器前,数小时不离屏幕与键盘一步了。
然而,轻松愉快、马马虎虎的浏览当真能替代潜心认真的阅读,我们有时候称之为“攻读”的强心力劳动吗?获取信息的便捷化与舒适化,究竟是在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还是相反呢?听听歌曲音乐,看看千姿百态的演员表演或现场录相,果真能代替反复默诵与咀嚼、反复温习与消化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段落、章节与鸿篇巨著吗?还有我们所说的信息,究竟只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呢,还是应该具有深度与品质的追求呢?视听信息能取代学问、智慧、理念、心胸与一个人的全部格局吗?
不,绝不可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语言学家与生理学家都已经判定,没有发达的语言系统,是不可能有深刻缜密的思维的。恰恰是语言符号,更能激发人的思维与想象能力,能更大限度地调动精神资源取得融会贯通,更大更好地发展与延伸已有的知识见解。而仅仅是浏览,是视觉与听觉的瞬间刺激,则容易停留在相对浅薄的层面上。目前,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急于求成的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百事通、万事晓、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无推敲斟酌、无解析能力、更无创意的平面信息性达人了。这样的达人往往一身戾气,出口成脏,他们表现出来的只是白痴者的聪明与聪明的白痴化罢了。
干脆说,离开了阅读,只有浏览与便捷舒适的扫视,以微博代替书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传播技巧代替真才实学,以吹嘘表演代替讲解探讨,将会逐渐使人精神懒惰,惯于平面地、肤浅地接受数量巨大、品质低劣、包含了大量垃圾赝品毒素的所谓信息,丧失研读能力、切磋能力、求真求深的使命与勇气,以致连掂量追究的习惯也不见了,苦思冥想的能力与乐趣也没有了,连智力游戏的水准也降到幼儿级别以下了。这样下去,我们会空心化、浅薄化与白痴化,我们的宝贵的大脑的皱折将渐趋平滑,我们的“灵”的思辨思维功能将渐渐萎缩,而我们的大脑将只剩下操作眼珠一扫、舌头嘚啵的“肉”的功能了。
在这个当口儿,在国家的总体倡导之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谐家庭公益基金与家庭期刊集团合作,在《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的支持协同下,组织并启动了百种中国家庭藏书书目公益推荐活动,这正是已经出现旱象以后的及时之雨。我从网上看到了他们组织一大批学者专家所评选出的推荐书目,非常高兴。因为,我从这份书目中看到了大量我自幼喜读的书籍,它们使我重温了往日的,说得严重一点,是此生的阅读的快乐与自豪,原来我竟然读过这么多好书,也算不枉活一世!同时,我也极受教育:还有许多书我没有读过,甚至于没有听过。我明白了,眺望书籍的大海,我不过是岸边一只自我感觉尚好的小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读书是享受也是追寻,是撞大运也是冒险,是精神的发展提升也是对于经验与自我的挖掘。读书是快乐的,也是艰苦的,并因艰苦而大快乐。读好的书目也是快乐的,叫做心旷神怡。洋洋大观的书目,让你从这本书想到那本书,从此国的书想到彼国的书,于是你内心感到更加开阔恢宏。而从这一领域的书想到另一领域的书,例如从科学技术类的书想到文学、哲学、神学的书,那就像发现了新大陆、新海洋、新天空一样,人生能有几次这样的欣喜!正是这样全面的藏书书目推荐,使人们登高望远,心神俱畅!
由家庭期刊集团等单位举办的这次活动给阅读增加了几分亲切与温暖。家庭是亲情与恋情的基地,家庭是社会生活的细胞,家庭是混乱与恶斗时候的避风港,家庭是变一番节奏,理一下思绪,让人变得从容些、理智些、沉静些也明白些的精神补给站。家庭还可以是,并应该是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夫妻父子兄弟姐妹,如果能在家里切磋一点学识,谈论一点书刊,关注一点世界,这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家庭中可能有的琐碎与平庸,斤斤计较与鼠目寸光啊。阅读使人文明,阅读使家庭文明并且和睦,在家里人们读书论道,这真是一幅陶然美景!我祝贺这个活动的举办并期待着它的硕果!也许明天早晨醒来,有些父母见到儿子的第一句话不再是关于当日的零花钱或者早点,而是关于全家正在热读的一本书,这简直像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