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8月07日 星期三

    我眼中的上海书展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8月07日   04 版)

        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找一个可以做会展的地方并不困难,但是再也不会有比上海展览中心更适合办书展的地方了。一眼望去,这座俄国古典主义的杰作,光荣而醒目,金色的五星尖顶,米灰色大理石浮雕,厚重的廊柱,以及拾级而上的台阶……所有这一切都以独特的气质和美彰显着它的不凡。十年来,每年这座建筑有一个星期属于“书”。读书人,写书人,出书人,卖书人,都将在这里寻找和挥洒各自的梦想,甚至还有“较量”。

        上海书展,十年前最初的设计也许只是让从业者进行“书”的展示,同时让爱书的买书人有一个可以集中寻书、购书的地方。即使以此初衷,也足以让我们欣喜忙碌。出版社要在这时推出最新出版的书,同时也观察同行有何动作,一个星期就像是特殊的节日,每天满满当当的收获,足以抵消八月酷热带来的烦躁。记得那年,书展期间正赶上麦莎台风,出得展馆,撑开的伞就被吹折,淋透大雨也找不到车,索性又退回馆内看书,对着一望无际的书,顿时忘了馆外的风狂雨骤。如今看着书橱,尚能记起若干本书展上购的书,最多的还是中华书局的,作为一个编辑,最羡慕他们有那么多学术底蕴深厚的作者,有可以年年重印的看家书。还有上海译文的翻译小说,比如《香水》,上世纪九十年代偶然看过,其后不断给人推荐捎带奉送,于是,这几年书展几乎每年买上一本。还有帕慕克的书,从《红》、《纯真博物馆》……到去年的《天真和感伤的小说家》,虽然现在网上购书很方便,但还是愿意在书展上把喜欢的某作者的书慢慢买齐。

        在书展上,仿佛游荡的灵魂暂时找到寄放的地方,馆内虽然喧嚣,人却能在书中找到宁静,又时有惊艳之感。比如《江城》,去年书展所购,一读之下相见恨晚。八十年代走过三峡,读此书竟像是又走了一遍,感慨良多。好书多矣,不为功利地读书时,自然找些气息相投的来看,漫无目的地走走看看,询问同道淘到什么,也去买上一本。散场时抱书乘兴而归,又有无名的满足之感油然而生。

        随着书香上海概念的倡导,书展的全民阅读活动如火如荼,书展上大腕云集,讲座纷呈。我们社也精心策划推出书展重点书,前年有《夏鼐日记》九卷本,去年有《尼耳斯·玻尔集》十二卷,今年更有《中国学术编年》九卷12册,明年呢,《杜威全集》三十八卷可以出齐……,还有《周克希译文集》十四种,《施蛰存文集》八卷,今年的《智量文集》十四种、《徐中玉文集》六卷等等。我在自己社的展台上,也做导购,总是热心地推荐有些小众但又非常好看的书,比如“巴黎丛书”中的《背影》、《量身定制的幻想》等等。我们社的教辅更是火爆,今年率先推出二维码的《解题高手》,手机一拍,解题过程立刻以微视频的方式显现,神奇得很。我想今年书展上这套书兴许会大出风头吧?

        作为上海高校出版社的领头羊,也是历届书展的主力筹备单位之一,我们申报的一直是展览中心内最偏僻、难度最高的地块,而更为难得的是,我们盘活了这些区域,展区内总是人流如织,小推车一趟趟运输、补货,一场场文化活动轮番上场,我们社还连续数年获得单体出版社销售第一、十佳出版社等称号。

        现在,每年参加上海书展已成为全社上下的重头戏。筹备工作从书展前数月便开始,无数次修改展台、产品、活动、宣传、人员方案;开通内部绿色通道,确保每年书展上都有一批新书、重点书推出;书展期间,社里近百位编辑轮流到摊位“导购”;展期内至少会安排数十场文化活动,几十位文化名家学者合力推书……

        每当看到书展上如织的人流,也就不再担心数字化浪潮冲击下的纸质书的命运,读“书”其实如一种代代相传的信仰,捧书而读,意味着某种文明的生存方式,甚至带有特定的仪式感,对文字的触摸构成对另一个世界的想象。纸书作为一种媒介,它带来的阅读感受与电脑阅读还是不大相同的。

        上海书展,它也是有着崇高优雅仪式感的活动,我们参与其中,便归属认同于其中。十年的上海书展已成就具有海上风范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再一个十年呢,我们充满期待。

        (王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