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8月07日 星期三

    欧阳康:显著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

    张亮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8月07日   10 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欧阳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45.00元

        提要:20多年来,在欧阳康教授的领导和组织下,他本人及其团队在社会认识论领域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在事实上建构出了一个完整饱满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蓬勃发展的最初十年里,认识论研究表现抢眼,在客观上发挥了领跑者的作用。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认识论研究逐渐沉寂,甚至出现了被边缘化的迹象。这绝不是说认识论问题已经被完美解决或者变得不重要了,而不过是表明原有的认识论研究方式已经显著落后于学术发展的步伐了。具体地说,当时的认识论研究,第一,缺乏与现代认知科学结盟的自觉意识,只能一般性地描述认识的过程与活动,无法对认识的生理、心理机制做出深入系统的阐释;第二,未能充分认识到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坚持在传统的直观反映论的基础上思考、讨论问题;第三,漠视由实践唯物主义开辟的社会认识论新方向的价值和重要性,脱离时代哲学关切,一味满足于抽象的概念推论和演绎。

        在认识论研究走向沉寂的过程中,很多人选择了离开,欧阳康教授选择了坚守。欧阳康教授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批认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之一。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经在哲学界崭露头角,他敏锐地发现了社会认识论这一块几乎未被触碰过的处女地,潜心耕耘,完成并出版了《社会认识论导论》这一具有拓荒意义的博士论文。1990年代以后,他不退反进,始终把认识论特别是社会认识论作为自己教学和科研的主攻方向,先后培养了近百位博士、硕士,出版相关论著3部,发表论文几十篇,并主持了3套相关丛书的出版。可以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欧阳康教授及其团队的努力,国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才没有彻底沦落下去,并保持了和国际同行对话的高水准。2012年,他借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之机,撰写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一书,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第一次以系统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显然,该书显著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其一,自觉贯彻实践观点,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牢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经过1980年代后期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启蒙之后,没有人会否认,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革命,从而使认识论问题的科学解决成为可能,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必须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不过,在理论上承认实践观点的首要性,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在研究中贯彻实践观点。这就是许多研究者会打着实践唯物主义新旗却走旧唯物主义老路的原因所在。从该书不难看出,欧阳康教授不仅由衷支持、自觉贯彻实践观点,更重要的是,经过20多年持之以恒的系统钻研,他已经将实践观点贯彻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后者真正牢固地建立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

        同时,该书充分吸收现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一般认识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释。该书的第一至七章属于马克思主义一般认识论的范畴,分别阐释了认识的本质特点和功能、人的认识的原始发生和个体发生、人类认识方式的历史演进、认识的系统结构和辩证过程、认识与真理等问题。如果不潜心细读,人们很容易觉得这一部分乏善可陈,因为它与传统认识论似乎并无实质性区别。然而,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这一部分的突出成就在于充分吸收了心理学、生理学乃至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有关认知的研究成果,将传统认识论只能够大而化之、浅尝辄止的那些过程、结构、机制等问题讲得更清晰、更深入、更系统,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一般认识论变得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20多年来,在欧阳康教授的领导和组织下,他本人及其团队在社会认识论领域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在事实上建构出了一个完整饱满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体系。然而,令人感佩的是,他仅仅用有限的三章篇幅简要介绍了自己及团队成员的研究成果。但即便如此,一个具体而微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基本形态也已跃然纸上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