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7月17日 星期三

    “如今魏法在辽东”

    张瑞田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7月17日   03 版)

        癸巳初春到初夏,在营口接待朝鲜画家,辽南温润的气候,画室里盎然的春色,还有豁达的空间,甜美的空气,让我体验新鲜,感觉美好。

        这份闲适,已记录在我的日记体长篇散文《营口日记》中,我也会在适当的时候,陆续发表这些文字。

        日记可长可短,可深可浅,偶尔,会重读这些文字,让记忆沿着日记的思路,回到往昔。5月3日的日记,记录了我去盖州造访沈延毅纪念馆的经过。古朴的小城,通往沈延毅纪念馆的小径,还有那座四合院,活泛着它应有的意义。

        沈延毅是进入我记忆深处的第一位东北书法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吉林省有于省吾,黑龙江有游寿,只是这两位学者型书法家的学问名声大于书法名声,因此,在全国书法界的影响,不及沈延毅。

        由于沈延毅先生于1992年逝世,而当时的书法展览和书法研究远不及今天,对沈延毅熟知未必真知。启功先生写于1984年七绝,似乎是我走进沈延毅书法世界的艺术指南———“白山黑水气葱笼,振古人文大地同,不使龙门擅伊洛,如今魏法在辽东”。

        “如今魏法在辽东”,是的,沈延毅书法劲拔、奇崛,疏朗、自如,以魏法演绎行书,气象高古,个性鲜明。

        落脚营口,与盖州仅一箭之遥,赴沈延毅纪念馆参观的心情自然迫切。5月3日,一个有风的晴天,驱车往盖州,穿过红旗大街,拐入一条泥土路面的小径,再右拐,就看见一座青砖垒就的四合院。显然,囿于东北的气候特点,四合院的结构很紧凑,院落有五百平方米左右,有正房、厢房等十余间。门口悬挂“沈延毅纪念馆”匾额,沈鹏书写。这是沈鹏的十年前的手笔,线条硬朗,结字开张,也有魏碑笔意。

        院落中央,有一尊沈延毅的汉白玉塑像,一米九的高大身躯,也有可能创下当今书法家的身高记录。

        在沈延毅纪念馆的正厅,拜读了沈延毅的部分书法作品,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一通手札和1966年写的横披。这两件作品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平,内敛、严谨,雄强、隽永,是沈延毅作为东北书法第一人的象征。

        青年时代,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对沈延毅朴拙、苍茫的书法作品就不知道如何解读,甚至怀疑沈延毅的名声有夸大其词的嫌疑。的确,衰年沈延毅,腕力下降,心气不足,留在宣纸上的字迹多为应景之作。而声名日隆,天下谁人不识君,又让我们必须在他们的作品前保持足够的敬意。一度,我开始在内心寻找正确理解沈延毅书法的尺子,一度,开始怀疑沈延毅作为著名书法家的理由。今天,当我拜读他的早年作品,并拜读不具有公共书法价值的手札,我终于看到沈延毅的非凡之处。

        纪念馆悬挂着沈鹏写的一篇短文,他简要介绍了沈延毅的书法生涯,其中提及沈延毅早年与康有为的见面。由于对东北书法的关心,很看重沈延毅与康有为关于魏碑书法的言论。恰在这时,我又听说沈延毅与康有为的见面是一段传说。历史的迷雾,总是让人不得其解。遗憾的是我没有考据癖,不能亲自考据出沈康之见的真伪,自然对这样的现象保持沉默。

        沈延毅纪念馆朴实无华,与当今活着的书法家的艺术馆比,也是相形见绌。但,我不觉得遗憾,只要这个小小的院落能够概括沈延毅的一生,足矣足矣。大浪淘沙,今天许多热闹的事物很快会归于平静。时间这位判官,从来不留情面。想一想,沈延毅是幸运的。

        离开沈延毅纪念馆前,与随行的朋友谈到沈延毅书法的市场。得到的回答是,当时写字,就是奉献,许多求字带一点水果、点心,就是最好的润金。有一次,一家单位奉上两千元稿酬,八十多岁的沈延毅高兴了好长时间。没有办法,那个经济萧条的年代,贫穷是大多数人的命运,何尝用钱买字呢。

        盖州之行,对沈延毅的了解增加了许多,作为书法家、诗人,他留在东北书坛上的身影的确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