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7月10日 星期三

    首届“诗词中国”大赛参与总量逾亿人次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7月10日   01 版)

        副题:如此多的人喜欢写诗作词出乎意料,令人振奋,但参赛作品质量较为参差

        本报讯(记者王洪波)7月6日下午,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叶嘉莹、白化文、袁行霈、冯其庸等著名学者为戴大海、杜天明、张元昕等获奖者颁奖。这次大赛的举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传统诗词创作的热潮。据统计,活动共有2160.02万人参与,覆盖总人数达4367.1万人,参与总量近1.29亿人次;大赛收到有效参赛作品3.8万首,评选出获奖作品265首。接受读书报采访的专家学者表示,有如此多的人喜欢写诗作词出乎他们的意料,令人振奋;但同时大家也感觉参赛作品的质量还较为参差,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次大赛由中华书局发起,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国移动共同举办,启动于2012年9月28日的孔子诞辰日。2012年10月10日,大赛通过光明网构建的“诗词中国”专题网页和手机客户端正式接受投稿。随后,“诗词中国”手机格律检测软件上线,“诗词中国”普及读物正式出版。组委会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诗词吟唱晚会、“中华传统诗词与时代担当”研讨会、在网上书店开展“大家推荐诗词书”等主题活动。

        为调动年轻诗者的创作积极性,组委会举办了“诗词中国”传统诗词青少年创作大赛,还与中华吟诵学会合作举办了青少年吟诵视频大赛。本次大赛以手机短信和邮件为主要参与平台,运用网站、电视、短信、飞信等全媒体手段对大赛予以全程播报,实现了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喜欢写作旧体诗词,我感到非常欣慰。”担任这次大赛顾问的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先生告诉记者。他说,在一般人印象中,写作旧体诗词更多的是老同志,但参加这次大赛的有很多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这让他非常高兴。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也表示,这次活动让他觉得最震撼的是,居然有如此多的人喜欢写旧体诗词。“传统文化对普通人的吸引力如此之大,这是我们坐在办公室和书斋里想象不到的,作为传统文化图书的专业出版机构,我们深受鼓舞。”徐俊用“各有千秋”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参赛作品,他印象深刻的是,参与者覆盖了企业家、公务员、工人、农民、学生、退休老人、家庭主妇等各种职业、各种年龄段的人们。“题材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大多是写身边的人和事,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并不是一味模仿古人的话语。这表明,古体诗词有能力表现今天的生活,在现代社会并未丧失其生命力。”他说。大赛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民间诗歌创作的一次检阅,反映了普通人旧体诗词修养的状况。

        担任评委的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先生告诉记者,草根人群参与传统诗词创作的热情让他感到非常振奋,但他也表示,从他看到的参赛作品来看,水平确实有些参差不齐,真正的精品还不太多。他的建议是,今后除了继续办好大赛之外,有关方面还可以举办诗词创作学习班,让大家的创作水平得到提高。“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人的诗歌细胞与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相比都不会少,因为,汉语天然适合拿来写诗。”他认为,通过大赛的激励,旧体诗词的学习、创作在民间将不断升温,下次大赛作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是可以期待的。郑欣淼则表示,大赛的一个目的是普及,“不能期望每个人都写诗,也不是说每个写诗的人都要写得像古人一样好,重要的是,大家可以借此更多接触传统诗词,获得审美愉悦,提高鉴赏水平,促进人格全面发展”。据介绍,本次大赛获奖作品将由中华书局结集出版,第二届大赛将在2014年至2015年举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