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6月26日 星期三

    中国电影缺少哲学思考的门径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6月26日   08 版)

        在第二届(京交会)“故事驱动中国”大会上,著名作家刘震云发表题为“讲故事的艺术”演讲。刘震云在会上表示,中国电影最缺的不是故事,而是哲学。文学是干什么用的?刘震云认为,大家可以说它是讲故事用的,但是自己的文学主要不是讲故事,而是一种思考,“大家读过刘震云的作品,每一个作品都是思考生活中不存在的一个哲学道理,比如说像《一地鸡毛》,它是在讲大和小的概念。《我不是潘金莲》讲的是一个芝麻怎么变成了西瓜,一个蚂蚁怎么变成了大象的故事。《一九四二》,思考的是这个民族对待苦难的态度。”(6月2日《北京青年报》)

        很显然,刘震云举了一大堆自己的作品,有自我吹捧的嫌疑;但他说中国电影缺少哲学,这说法又颇有道理。不过,我感觉与其说中国电影缺少哲学,还不如说中国电影缺少哲学思考的思路。因为,很多导演和编剧是很想把自己的作品弄出一些哲学味道的,只可惜,他们力有未逮,就像没头的苍蝇,找不到门径,乱撞而已。

        按理说,中国有哲学传统,但它往往停留在书本里、课堂上、传说中,距离凡人远得很。或者说,中国的哲学很不“大众”。而最能向大众进行“启蒙”的电影,则因为思维方式、表达路径、表现载体等方面的原因,生硬、冷涩,让人畏而远之。而与此相比,众多国外电影却能够利用观众最能接受的方式,阐述导演、编剧或者原著作者的哲学思想,让观众思考,给观众启示。甚至,有的影片还会因为其中的文化理念、哲学理念以及宗教理念产生极大的争议。从某个角度讲,争议也是一种成功。

        国外电影渗透哲学理念的途径和载体很多,有通过宗教素材传达,有通过科幻题材表现,有的通过历史和战争反射,有的渗透在恐怖当中,有的与喜剧元素结合,可谓多姿多彩。但总之,文化是各种载体的基础。没有文化气息,根本没有哲学气息可言。

        说起通过宗教素材传达,我举两个例子。拍摄于1956年的宗教电影《十戒》,讲述了摩西的一生,歌颂了摩西伟大的壮举,这是一部很纯粹的宗教哲学电影。而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肖申克的救赎》,则是一部另类的宗教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关于救赎的故事,救赎的希望不是遥远的上帝,而是人自己内心的希望。这两个方向的思考,都足以让人在宗教的氛围中震撼。这,算是宗教的哲学思考路径。而通过科幻题材表现,则是欧美近年来最热衷的一种方式。经典的《黑客帝国》,思考的是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机械公敌》思考的是人和机器,人控制机器还是最终被机器控制;《人工智能》,让我们看到一切皆有生命和感情;最近两年的《源代码》、《全面回忆》则深入到人的思想深处,甚至到了人的神经思维,探讨着人性的善恶。

        因为可供选择的路径实在太多,所以仅仅说这两个方面吧。哲学思考,在许多国外导演看来已经无孔不入,甚至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商业化的最大噱头;但是在我们的导演、编剧、作家看来,却是铜墙铁壁,无从下手,更不用说登堂入室了。所以我们只能产生大片,却无法诞生经典,原因大概在中国电影缺少哲学思考的门径吧!

        河北省滦南县  姜伯静

        在第二届(京交会)“故事驱动中国”大会上,著名作家刘震云发表题为“讲故事的艺术”演讲。刘震云在会上表示,中国电影最缺的不是故事,而是哲学。文学是干什么用的?刘震云认为,大家可以说它是讲故事用的,但是自己的文学主要不是讲故事,而是一种思考,“大家读过刘震云的作品,每一个作品都是思考生活中不存在的一个哲学道理,比如说像《一地鸡毛》,它是在讲大和小的概念。《我不是潘金莲》讲的是一个芝麻怎么变成了西瓜,一个蚂蚁怎么变成了大象的故事。《一九四二》,思考的是这个民族对待苦难的态度。”(6月2日《北京青年报》)

        很显然,刘震云举了一大堆自己的作品,有自我吹捧的嫌疑;但他说中国电影缺少哲学,这说法又颇有道理。不过,我感觉与其说中国电影缺少哲学,还不如说中国电影缺少哲学思考的思路。因为,很多导演和编剧是很想把自己的作品弄出一些哲学味道的,只可惜,他们力有未逮,就像没头的苍蝇,找不到门径,乱撞而已。

        按理说,中国有哲学传统,但它往往停留在书本里、课堂上、传说中,距离凡人远得很。或者说,中国的哲学很不“大众”。而最能向大众进行“启蒙”的电影,则因为思维方式、表达路径、表现载体等方面的原因,生硬、冷涩,让人畏而远之。而与此相比,众多国外电影却能够利用观众最能接受的方式,阐述导演、编剧或者原著作者的哲学思想,让观众思考,给观众启示。甚至,有的影片还会因为其中的文化理念、哲学理念以及宗教理念产生极大的争议。从某个角度讲,争议也是一种成功。

        国外电影渗透哲学理念的途径和载体很多,有通过宗教素材传达,有通过科幻题材表现,有的通过历史和战争反射,有的渗透在恐怖当中,有的与喜剧元素结合,可谓多姿多彩。但总之,文化是各种载体的基础。没有文化气息,根本没有哲学气息可言。

        说起通过宗教素材传达,我举两个例子。拍摄于1956年的宗教电影《十戒》,讲述了摩西的一生,歌颂了摩西伟大的壮举,这是一部很纯粹的宗教哲学电影。而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肖申克的救赎》,则是一部另类的宗教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关于救赎的故事,救赎的希望不是遥远的上帝,而是人自己内心的希望。这两个方向的思考,都足以让人在宗教的氛围中震撼。这,算是宗教的哲学思考路径。而通过科幻题材表现,则是欧美近年来最热衷的一种方式。经典的《黑客帝国》,思考的是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机械公敌》思考的是人和机器,人控制机器还是最终被机器控制;《人工智能》,让我们看到一切皆有生命和感情;最近两年的《源代码》、《全面回忆》则深入到人的思想深处,甚至到了人的神经思维,探讨着人性的善恶。

        因为可供选择的路径实在太多,所以仅仅说这两个方面吧。哲学思考,在许多国外导演看来已经无孔不入,甚至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商业化的最大噱头;但是在我们的导演、编剧、作家看来,却是铜墙铁壁,无从下手,更不用说登堂入室了。所以我们只能产生大片,却无法诞生经典,原因大概在中国电影缺少哲学思考的门径吧!

        河北省滦南县  姜伯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