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童书常常在奇幻的想象和幽默的情节中,埋设下深刻的寓意,这一特点来自三千年前的希腊神话,来自两千年前的宗教故事,也来自十四世纪文艺复兴以降的艺术传统,一直来到我们今天的时代,在我们手上这本《大黑狗》中生动地体现了出来。
本书的作者李维·宾福德出生在英格兰一片茂密幽深的橡树森林中,据说这片森林正是托尔金的大作《指环王》的灵感源泉。翻开封面,寂静空旷而又神秘蛮荒的森林,赫然展现在读者眼前,只有一串动物的脚印延伸至远方,翻到下一页,同样还是这片森林,却多出了一座人类的房屋,横亘在那串动物脚印的尽头,这座红色的房屋,在青灰色的森林中分外扎眼。这是一幅具有鲜明象征意义的图景,它象征着什么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本书的故事吧,这是一次充满幻想和童趣的神奇历险。
有一天,一条大黑狗来到了霍普家的房子外,霍普先生第一个发现了它,他认为这条大黑狗像老虎那么大;霍普太太第二个看到了它,她认为这条大黑狗有一头大象那么大;接着,他们的大女儿艾德琳也看到了它,她觉着这条大黑狗简直有霸王龙那么大;而当她的弟弟莫里斯看到它的时候,这条大黑狗已经大得像男孩白日梦中的大怪兽——这可是大得没有边了……一家人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打电话报警吧,警察也不管。他们吓得都躲到了被子下面。就在这个时候,家里最年幼的孩子点点,毫不理会家人的惊叫和警告,打开房门走了出去。点点会像家人说的那样,被大黑狗吃掉,连骨头都被啃碎吗?才不会呢,点点和大黑狗行过了见面礼(孩子见到生人总要问问,狗狗见到生人总要嗅嗅),点点说,“要是你想吃掉我,得先把我抓住哟!”于是,他们穿过桥洞,滑过冰面,溜下滑梯,钻来钻去,点点还边跑边唱:“我去的地方你到不了,除非你能变苗条,这点你知道不知道?”……一场霍普一家预料中的惊险追逐,完全变成了孩子和狗狗间的快乐嬉戏。最后,点点一路跑回了家,大黑狗则紧紧跟随着她,并且变得越来越小,渐渐变得像点点那么小,他们俩从门上的猫洞钻了进去。然后,不是大黑狗抓点点,而是点点用篮子扣住了大黑狗,点点驯服了它,从此,大黑狗便一直跟着她。
这故事多有趣!而更有趣的是,整个故事主要是通过全书右页的彩图来呈现的,左页是故事的文字,但在文字周围,作者穿插进了黑白的连环画,连环画的内容是在彩图场景之前和之后发生的事,它们交代了文字和彩图都没有说出的秘密:那条大黑狗可能原本只是普通的狗狗,它是在霍普一家的眼中(或口中)被不断夸大才变大了的。
在儿童的世界中,想象和现实是没有分界的,这一点恰恰和以“幻想”见长的艺术作品不谋而合。“幻想”早在石器时代就已成为人类艺术的一大特征,远比儿童文学的出现早得多!也不知是儿童文学继承了这一传统,还是这一传统恰好符合了儿童文学的需要,抑或,“幻想”本就是人类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需求。在本书接下来的画面中,黑白连环画彻底消失了,彩图充满了整个跨页,其尺寸忽地放大,效果十分震撼!在这一页彩图中,霍普一家眼中或口中的夸大,和现实完全“无缝拼接”在了一起,而这,正是儿童所真切感受到的世界,这一页彩图便正是以点点的观察视角来呈现的。
和“幻想”一样,“象征”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一大艺术特征。红色(血液的颜色)和高耸的建筑都是生命的象征物,在人类原始文化里,它们都具有魔法般的力量。
儿童和早期人类一样,面对周遭的世界,显得脆弱、渺小;在强大的外力面前,会感到恐惧、惶惑和力不从心。而《大黑狗》的作者通过这部奇妙的作品提醒读者,人类正是在极端不利的境遇下战胜了自然,因为人类的生命体中,存在着不可思议的力量,那是一种由生存的欲望所驱动的力量,借此,人们可以举重若轻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而在儿童的身体里,也一样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像点点举重若轻地驯服了大黑狗一样,它可以帮助我们度过生命中最危险和最脆弱的阶段。保护好这股力量,它就能成为儿童成年后无坚不摧的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
我们成人容易犯的最愚蠢的错误之一,就是轻视儿童,小觑上帝赋予他们的神奇天赋。打骂、责罚、贬损、不尊重儿童,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读完《大黑狗》之后,希望我们能重新认识儿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