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森林曾为76亿公顷,到目前只剩下26亿公顷。如果以现在的砍伐速度计算,人类的“肺叶”——热带雨季森林将于75年后在地球上消失。近2000年来物种灭绝了1000多种,还有2400余种濒于绝灭。沙漠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吞噬着森林、田野和村镇。人口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增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在追求经济系统发展高速度的时候,无视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对自然进行掠夺,是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生态效益的社会发展战略导致了全球生态系统的全面恶化。
生存危机迫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开始反思。方华国同志20多年前就开始研究生态经济,并著成了《网·结构·轨迹》,得到了刘国光先生的肯定。20多年来他在工作之余坚持关注和研究生态经济问题,并将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网·结构·轨迹》之中,改书名为《宏观生态经济学》。这种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宏观生态经济学》一书是一本宏观生态经济方面的探索性的著作,作者广泛吸收了各方面的知识,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轨迹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经济观。
首先,《宏观生态经济学》一书创新了研究生态经济的角度,拓展了生态经济的研究范围。一般的研究角度都只是从现实的经济社会现象中寻找原因,从现实存在着的经历了千百年改造的生态经济系统中探索其内部运动规律。该书第一次将视野扩展到生态系统的最早发源点——地球的形成,试图从生态经济系统的历史轨迹中寻找更深的必然规律。不仅如此,作者还将生态经济研究的触角伸到了“图腾崇拜”、“神话”等领域,虽不能说十分成功,但仍是有益的大胆的尝试。
其次,《宏观生态经济学》一书对于提出新的生态经济研究的理论体系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书中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形成、发展及构成和运动规律都作了详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阶段、四个层次、五个规律、六个时代的理论框架,虽然比较粗略,但研究体系的系统化趋势却已露端倪。特别是将生态经济系统构成分为四个层次和将其发展轨迹描述出六个时代,在理论上还是首次。
第三,《宏观生态经济学》一书集通俗性与学术性于一身,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使人警醒的问题。作者在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历史现状进行了大量分析之后,告诉人们“虽然我们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建立起了庞大的经济系统,可以借助发达的生产技术向自然进行无尽的索取,但是我们的经济系统毕竟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的,甚至连我们人类本身也是这个生态系统长期发展的产物。我们并不是孤立的一群,我们必然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我们是在与生命——活的群体、它们所经受的所有压力和反压力、它们的兴盛与衰败打交道,我们应该在生物群落和我们本身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协调。”
第四,《宏观生态经济学》一书从生态经济系统运动轨迹的角度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过去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包括书中介绍的马克思的两种划分方法都是从人类自身发展的轨迹出发的,作者将历史学与生态经济学结合起来,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点,立足大生态系统,将人类历史划为六个时代,并粗略地描述了生态经济时代和宇宙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作者指出当今人类正处于增值经济时代向生态经济时代过渡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面临着三十个重大危机,人们应当采取积极行动应对和解决这些危机,并为生态经济时代的到来作好充分的理论上和行动上的准备。
第五,《宏观生态经济学》一书提出了能量价值论的观点,系统研究了之前的各种价值论的成果,提出了价值的向量问题,还对商品的价值源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商品的价值是由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共同构成的理论观点。以此为出发点他提出了要将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固定资产总表,以促进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
生态经济是一个长远的课题,需要更多的人去关心和研究。希望《宏观生态经济学》能启迪人们从更多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人类传统经济学理论,站在千年历史的高度,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类的和谐持续发展提供更科学的认识论基础。
《宏观生态经济学》,方华国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