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5月15日 星期三

    书摘

    越看重物质,就越不幸福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5月15日   16 版)

        继《不抱怨的世界》后,威尔·鲍温带给中国创造幸福、引领生命迈向平静的心灵运动!所有人都喜欢、习惯外求幸福,但其实更应该从内在开始,锤炼我们的心智与情绪。每一个人,绝对都有能力转化自己的人生旅程。跟随威尔·鲍温的脚步,从当下开始,找到最幸福的自己!

        在最近的中国之旅中,我应一位中国企业家之邀与其共进午餐,这人才四十出头,已是亿万富翁,企业还在持续成长。

        我们通过翻译交谈,这位人人都以为过着幸福美满生活的人,倾身向我用不流利的英文低语:“我不幸福。”他的双眼透着哀伤,仿佛在恳求我帮助他。

        在那次旅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富有的人,以及其他像他一样有诸多幸福理由的人,内心却苦苦挣扎、无法享受他们的人生?

        几年前在普林斯顿大学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大家总以为高收入就会带来好的心情,其实不然。收入超过平均值的人,虽然对生活较为满意,但在很多时候却未必比其他人更幸福。他们往往更紧张,并不会花更多时间在特别享受的活动上。

        金钱买不到幸福,这话不论中外古今,已经被说过无数次。中国有一段谚语说:

        钱可以买到一栋房子,但买不到家庭。

        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

        钱可以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

        钱可以买到书,但买不到知识。

        钱可以买到医疗服务,但买不到健康。

        钱可以买到地位,但买不到尊重。

        钱可以买到血液,但买不到生命。

        钱可以买到性,但买不到爱。

        你可以用钱买到许多东西,但你买不到幸福。

        研究发现,穷得两袖清风的人,在收入较高时,可能体验到幸福的感受。但一旦他达到舒适生活的程度,再多的钱也只能带来一点点幸福。实际上,更多的财富往往会带来反效果。

        根据联合国赞助委托所制作发布的《全球幸福指数报告》,“虽然较高的收入可以提高幸福指数,但追求更高的收入却可能使个人的幸福指数递减。”

        后半句很重要,“但追求更高的收入却可能使个人的幸福指数递减。”

        “金钱是万恶之源”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其实它出自《提摩太前书》第六章第十节:“贪财是万恶之根。”把追逐金钱当成赚钱的目的,结果反而让你更不幸福。

        约在半世纪前,曾有人对一群猴子做了一项研究。猴子原本和睦地生活,似乎十分满足,直到有一天,实验者在笼子里只放了一件玩具,一只猴子开始自顾自地玩起来,其他猴子起先只是好奇,后来却开始互相嫉恨。争端开始蔓延,为了抢夺这件玩具,猴子们不断地使出各种花招,最后导致了整个族群的瓦解。

        不论是哪一只猴子拿到玩具,都会焦虑不安,时时提防其他猴子偷走玩具。没有玩具的猴子嫉妒拿到玩具的猴子,不是气呼呼地坐在一旁,就是窥伺偷走玩具的机会。在没有玩具以前,猴子花很长的时间互相梳理毛发,一起幸福地玩耍,但有了玩具之后,它们却满怀敌意,互不信任。

        玩具不是造成猴子不满足的原因,是对玩具的欲望和因其他猴子有它们没有之物的怨恨,使它们感到不满足。可见,只要和别人相比,不论拥有多少,我们都不会满足。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繁荣时,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崭露头角。我读他的书《交易的艺术》时,它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朗普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或许有人会说他是贪婪的偶像,他以这么一句平实的话开始本书:“我不是为了钱而做它。”

        这句话让我震撼,如果说有人是出于不顾一切的欲望追逐金钱,那么此人非特朗普莫属,但正如他所解释的,赚钱并不能点燃他的激情,交易才是让他动心的原因。对他而言,交易是一种艺术,能让他把才华和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看来,运用各种机会达成交易为他带来满足与愉悦,而财富只是活动造就的结果。

        特朗普了解通过生产所得的成就感,比光是由生产所得的利润更叫人满足。

        一九七二年,不丹的第四任国王创造了一个风靡全球的词:国民幸福指数(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不丹国王说,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伟大,真正的标准应该是国民幸福指数(GNH),而非国民生产总值。

        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中国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百万富翁,数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亿万富翁的数量也仅次于美国。最近研究发现,中国目前有四百一十二名亿万富翁,比接下来六个国家的富翁人数总和都高,但中国在国民幸福指数上,仅名列第八十二位。

        中国大陆的财富虽然增长很快,却并没有带来整体的幸福指数的提升。这也印证了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所做的研究结果,这项研究发现,国家虽然更富有,但国民并没有感觉更幸福,这个现象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

        在华人世界中,成就通常与金钱密不可分,因而金钱被误会成和幸福的关系也同样紧密,中国人往往会认为钱越多,幸福的指数就越高。由于华人世界的特质,让钱与成就的正面感受混为一谈。

        在美国,“money(金钱)”这个词也用来表达感谢、欣赏,例如在人们看到他们非常喜欢的事物,或者体验到特别愉快的经验时,他们常会说:“老兄,that’s money!”

        除了数千年来,哲人和精神领袖不断告诉我们的箴言外,我们现在也有了科学的证据,知道拥有更多的金钱并不代表就能获得更多的幸福。然而,社会的主流观念,依然以为越繁荣成功,就能带来越多的幸福。在我们继续讨论前,必须先走出这种思维的误区。

        你也很可能像大部分人一样抱持这种想法,即使你在理智上知道钱更多不一定会让你更幸福,但这念头还是在心底挥之不去,以为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其实,对有些人来说,正好相反。

        一项研究发现,拥有巨大财富的人中,每十个就有一个会变得比较不幸福。我认识一名在短时间内赚得大笔财富的妇女,她告诉我:“有钱并不能解决我所有的问题——它只解决了一个问题:缺钱。坦白说,有时有这么多钱还真是讨厌极了!”

        行为经济学这门迅速成长的学问,或许可以让我们了解为什么有些人有钱后反倒不幸福。

        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类对失去的感受远比对获得的感受更深。假设你心里有一把衡量满足程度的尺,想象尺上的指针设在零点——中性的刻度上;如果你在地上捡到二十美元,你的满足尺度上的指针可能会往右摆,达到正十的程度。但若你掉了二十美元,你的满足尺度指针可能会往左摆到负二十,甚至更多!

        得到二十美元给你带来的愉悦,远不及损失二十美元给你带来的沮丧感更多。金钱额度虽然一样,但你是得或是失,情绪感受却大不相同。

        职业棒球赛洛杉矶道奇队名转播员文森·史考利也曾以运动为例,精妙地阐述过行为经济学的这个心理,他说:“输球的不快远甚于赢球给你带来的喜悦。”

        当人赚得或继承大笔金钱时,他们往往就会开始害怕失去现有的财富,不敢面对这种痛苦。

        不妨这样想,站在高梯底层的人,对摔落到地面上,只有一点点的恐惧,因为其间的距离很短,由这样的高度摔下致残的概率非常低。

        因此缺钱的人对于失去自己微薄的财产,并不那么在乎。正如俗语说的:“死猪不怕开水烫。”但爬上十五米高阶梯的人,对于摔落地面,就会有很深的恐惧感。

        若你能了解人们对损失的体会远比对获得的体会更深,而且越有钱的人,就越有可能会蒙受损失,那么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钱越多反倒会让有些人觉得越不幸福。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让富有的人感觉幸福指数不高。

        有些人家庭关系可能会变得一团糟,导致失落和孤立。我曾听到好莱坞巨星艾迪·墨菲感叹,自他有钱有名后,雇请了所有的亲友为他工作,变成他们的雇主后,他与亲友之间的关系就彻底变味了。他惋惜亲友都不再像他还是小喜剧演员时,会对他说心里的话。

        财富的大幅增加,还会使我们恐惧其他人会夺走手中的财富。想想那只拥有玩具的猴子,面对其他猴子的觊觎,内心得承受多大压力;它们必须时时警戒担心,以免其他猴子偷走玩具。

        还有另一个原因,会降低富豪们的幸福指数。大量增加的财富或收入,可能会给他们内心造成压力,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这么多的财富,因此感到忧心焦虑。

        这种担心的感觉,可能使得他们以负面的方式对待别人,亲戚、朋友和同事则可能会产生误解,以为这些人富有之后就自以为是,其实却正好相反,财富唤起了他们潜藏的忐忑。

        盖伊·亨迪克斯在《大跳跃》(The Big Leap)一书中提到,每一个人都有他所谓的“上限开关”(Upper Limit switch),每当我们感受到收入大幅增加,或者在生活中发生其他重要的事,开关就会启动,让我们变得焦虑不安;因此我们往往会创造问题,以舒缓这种因内心自卑和“配不上”心理造成的紧张。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能变得富有、不能幸福?我们是否注定就像希腊神话中的米达斯国王(King Midas)一样,虽然获得了碰触一切都会变成黄金的能力,却因为只要一碰食物它们就化为金属,结果只能饿死?

        我不认为如此。其实,同时拥有财富和幸福是有秘诀的。

        《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说:“在物质和精神发展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时,人类社会的幸福发展才会发生。”可以想见,中国目前快速的繁荣发展导致了精神上的真空。2006年3月9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报道中说:“随着中国日益富有的现实,民众转而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不要把精神和宗教混为一谈,宗教和精神的意义未必总是相同。

        宗教可能是排外的,而精神却是内涵的,许多研究显示,能够追求内在精神联结的人,也就是了解万物归一、彼此相互联结的人,不论薪水高低,往往都比较幸福。

        要是我的中文再好一点,我就会问那位请我吃午餐、富有却不幸福的主人,他由生意中获得多少精神和内心的满足,我会探究:他的努力让他觉得自己和其他人有多深的联结?

        在我们的对话中,这人表现出对公司成长的莫大骄傲,但我却并没有听他提到公司对公众的正面影响,以及给顾客及员工的生活带来什么助益。要是我们能够开诚布公地长谈,我就会鼓励他为自己和公司找出更深的意义——能够给他人带来什么“好处”。

        我会请这位创业家,不要把焦点只放在成长和获利上,而应退后一步,看看公司的产品和它所提供的服务如何能改善顾客的生活,并立刻把这点和获利一同视为最该达到的目标。此外,我还会建议他更深入思索,他的公司怎么才能作为改善员工生活的孵化器。

        一位美籍华人就是以员工生活为他的优先要务,结果建立起成长最快速的中国餐厅连锁店。“熊猫快餐”(Panda Express)创办人陈振昌当年就立志不仅要建立全美的高质量中餐连锁店,而且要在这一过程中改善其员工的生活。“熊猫快餐”的使命是:“凭借员工要改善自己生活的动力,来提供绝佳的亚洲餐饮经验。”

        陈振昌的这个目标有什么效果?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快餐市场才三十多年,“熊猫快餐”已经由加州帕萨迪纳的一家店,发展为全美三十八州一千三百二十一家店,总收入几乎是它接下来两个竞争者总和的三倍,成为与星巴克齐名的中式快餐连锁品牌。《今日美国报》报道,“熊猫快餐”每周都有三家以上的新店开幕!

        几年前,我在陈振昌的一家连锁餐厅和他聊了一下。这个人也极其富有,但他却似乎满怀幸福,因为他的重心除了公司的成长和利润外,还着力于改善员工的生活;除了拥有外在的财富,他也享受了内心的富足。

        有一则关于印度年轻王子乔答摩·悉达多的古老故事,传说这位王子擅长射箭,斩获了每个比赛的冠军,赢得的奖牌挂满了宫殿的墙壁。

        一个年轻人因一再地输给王子,气馁之余把弓扔在地上,请求王子告诉他每一次都获胜的秘诀。

        王子露出同情的微笑,轻声回答说:“我瞄准的是目标。”

        “我瞄准的也是目标。”对方气愤地说。

        “不。”王子说,“你瞄准的是奖牌,因此你错过了目标。我瞄准的是目标,因此我赢得了奖牌。”

        悉达多王子就是后来的佛陀释迦牟尼。

        专注于你神圣的目标上,就能享受到你所得的报偿,甚至还能增加这些报偿。如果光是专注在报酬上,那么永远都会觉得不满足和匮乏。

        人类追求更多的欲望,就像注水筛网一样,即使用全世界汪洋大海的水,也永远填不满。我最近刚参加了一场研讨会,全美国最知名的演讲人齐聚一堂,各自提出他们对成功这个主题的观点。

        知名喜剧演员比尔·科斯比是当天压轴的演讲人。主持众多人气电视节目、也出版了十余本畅销书的科斯比,穿着轻松的灰色运动衫和网球鞋走上舞台;他对着近两万名听众展现他的招牌笑容,这位据说是全美第六富有的非裔美国人身家近五亿美元,他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开场白。

        他环顾四周热情的听众,静静地说:“钱永远不会够。”

        我们得到的越多,想要的就越多。印度圣典《博伽瓦谭》中说:“欲望绝不可能因一再地享受欲望而浇熄,就像在火上浇油灭火,欲望只会因此而更炽烈。”

        这段前言是由我在中国遇见的一位富翁开始,在中国,还有另一个层面不利于富有的人。中国文化是基于儒家思想,看重整个社会的需要,而非个人的需要。亚洲大部分地区忽视、排斥个人主义,有句俗语“枪打出头鸟”,就说明了这种观点。

        在我访问中国期间,一名翻译问了我许多关于美国超级英雄的问题。因我是看《美国队长》《蝙蝠侠》《超人》《蜘蛛侠》等电影长大的,我们很热切地聊起这个话题。

        聊了许久之后,我说:“换你谈谈中国的超级英雄了。”

        “很难找出具体的某个形象。”她答道。

        “不可能!”我说,“总会有一些中国的超级英雄。”

        “很抱歉。”她回答,“在美国,个人受到颂扬,因此凌驾众人之上的超级英雄会如此受推崇,但在中国,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往往会遭责备。”

        前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詹姆斯·金奇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谈到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赴中国的经验。当时他看到人人都穿黑或白色的服装,因为没有人想要凸显自己。十多年过去,他注意到一个微妙的变化,各式各样颜色和款式的服装渐渐多了起来;如今人人都穿能代表自己品位和个性的颜色。

        不论是中国人、美国人,或者任何国家的人,只要财富一增加,他们的生活形态就会使他们脱离原本的亲友圈子。而由于和其他人建立的联结关系能够加强幸福感,因此对这些人的幸福感就会造成威胁。

        如果你希望幸福,第一步就是要真正地了解不论你是否已衣食无忧,你还是会希望有更多的钱,但赚取来的钱财并不会对应地增加你的幸福感。大卫·格芬(曾是好莱坞“梦工厂”三巨头之一,是全球娱乐业最富有的人)说得好:“以为钱会让你幸福的人,其实都没有钱。”

        特别提醒:即使你了解到幸福和金钱并不相同,还是会有力量想要让你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例如各种天花乱坠的广告。

        广告中买了新车的人,总是喜笑颜开地显得很幸福,它所代表的信息就是:新车就等于幸福,而车子越昂贵,幸福指数就越高。提升幸福的承诺是非常有力的操纵工具,因此你必须提高警觉。

        美国商业杂志《快速公司》(Fast Company)的一篇文章引用了贝勒大学营销教授詹姆斯·罗伯特的话:“研究结果十分清楚,你越看重物质,就越不幸福。幸福来自于我们对别人的爱和归属感,但广告界却告诉我们,幸福来自于购物中心。”

        美国记者乔治·洛里默曾写道:“有钱去买能买得到的东西当然不错,但是不丢失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更好。”

        既然我们已经澄清拥有金钱不等于拥有幸福,现在就让我们来提升金钱买不到的最珍贵的物品——你的幸福指数!

        (本文摘自《你可以幸福!》,[美]威尔·鲍温,庄安祺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定价:29.8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