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5月08日 星期三

    “文学评奖”到了该诊治的时候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5月08日   08 版)

        全国人大代表、作家阿来近日在文化媒体上怒批国内文学评奖乱象:“国内有的文学奖项到后来都不是在评作品了,有点像在评先进”,“一次得奖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大家就可以拿着证书去评职称、调工资了。这样的文学奖对个人有好处,对文学却是一种伤害”,我国的文学评奖过多过滥,这如果不是病入膏肓,恐怕也是问题重重,需要诊治了。(新闻见4月22日《济南日报》文化版)

        的确,近年来,不断有作家、评论家和读者对文学评奖提出质疑和批评,如有作家直接在博客中指出,“某人的奖是通过什么关系拿到的,某人又在评委身上花了多少银子……”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现在被认为是目前在国内较有影响、最具权威性的文学奖,但这几年来也曾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作家、评论家和读者,担忧文学评奖,会不会变成人情的游戏、资本的游戏、娱乐的游戏,而希望文学评奖能够重铸文学的荣誉、公正和担当,在广大读者和作家的心中树立起文学的尊严。

        这真实地反映出如今的文学评奖活动,受到制约的场外因素越来越多,商业的、舆论的、圈子的力量压制着文学艺术标准力量的发挥,最终导致了文学评奖成了“评先进”的吊诡现象。其表现,一是滥,时常见诸文化媒体报道的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文学奖”,究竟有多少?其影响力如何?文坛上或读者恐怕没有多少人去关心和关注;其二是“圈子”,或者是评奖者就是获奖者,或者是把奖项总是颁给那些“熟面孔”、“圈内人”,“小团体”性质、“垄断”、“自助餐”特征十分明显;其三是,因为文学评奖原则和评奖标准的缺失,评奖机制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一些水平不高的作品屡屡获奖引发争议,这导致了一些文学评奖活动几乎没有什么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可言,出现了信任危机……

        这种文学评奖的“自助餐”味道只有参加者才知道,那些为了文学而耕耘的人显然无法享受。因为种种非文学的因素遮蔽干扰了文学奖的评选,文学奖的评选只是一个综合因素平衡协调的结果,文学奖的光环日益变得模糊不清。而隐藏其后的文化蜕变实在触目惊心,由此出现的怪象就是,所谓“文学奖”不是为文学而设立的,相反,是为了金钱和权力。而更为要命的是,现在国内不少文学评奖已经失去了权威、尊严,这样的文学评奖成为了伤害读者、伤害文学的“工具”。

        文学评奖变成“评先进”,表明了文学写作成了为获奖而生为获奖而死的“痛”。这当然与如今消费主义的话语环境有关,但商业利益对文学评奖的侵蚀,却是反映了有部分作家迎合的结果,有部分部门操纵的印痕。泛滥的文学评奖不仅没有造就文学繁荣,反而却是诱导了某些作家创作动机变质,将一些作家变成了窥测导向瞄准大奖的文学侏儒。当作品成了为获奖而生为获奖而死的“物品”时,这受到伤害的仅仅是文学吗?

        由此,这又引起我们对文学评奖和文学创作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思考。的确,世界上设立的文学大奖不在少数,那些文学大奖的获得者,他们文学写作的初衷和本意却并非是为了获得文学奖,而且一些获得了文学大奖的作家在意识当中,对用文学奖来衡量文学价值是充满怀疑的,这就更不用说有些作家为了文学的平等自由和灵魂的自由精神而拒绝、放弃某些文学大奖的情况了。文学写作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人对于自身“存在”处境自觉的程度,以及他出于这种自觉而进行的反思和表达,人的这种自觉程度越高,反思的能力越强,表达的冲动越大,文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就越大。在这个灵魂探索的过程里,思想的内涵和美学的品位则逐渐萌芽、摸索、发展而成型。所以,文学家创作冲动是自发地表现自己,只有自由的精神流露才能产生真正伟大的作品。如果文学受到大奖、社会利益、欲望的制约,那么就会限定文学写作的目的,扼杀了作家自由的创作精神,也就很难从中产生真实的文学……

        河北石家庄市  许民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