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5月08日 星期三

    斜塔暮影

    沈 坚 文/摄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5月08日   20 版)
    暮看比萨
    比萨大教堂与斜塔

    “比萨”与“匹萨”

        我们在意大利逗留,最后一站是比萨,这座城市以独具特色的比萨斜塔驰名天下。

        回眸意大利,真是神奇之邦,处处见美景,尝美食,看美男美女,还能听悠扬的美声美曲,却绝无审美疲劳,只觉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美食中的意大利面和匹萨饼,经过在美国的意大利侨民的商业运作,早已走向了世界。匹萨饼的顶部常抹一层番茄酱和奶酪,撒上不同馅料,如黑橄榄、蘑菇、洋葱、青椒、火腿、香肠等,烤得松软喷香,老少咸宜。如今匹萨饼的店招,也早已遍及国中都市。若望文生义的话,常会将这一食品误同意大利城市比萨相系,所以有把匹萨饼译作“比萨饼”或“披萨饼”的,其实两者并无关联。匹萨饼(pizza)起源于意大利南方的那不勒斯,大概早在古罗马时期已有。比萨(Pisa)则位于中部,其名来自当地古代居民语言,可能是“河口”的意思,该城地处阿尔诺河北岸的冲积平原,近河流出海口,故名。而一旦都译成中文,反倒易生无谓的联想了。

        那日长途驱车,及抵比萨时已下午三点多钟。为赶时间,我们没有停留稍歇,而是直奔主题,立即入城参观起来。

        比萨位于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区,人口不过十来万,比中国的很多县城还少,却是座著名的大学城和历史古城。由于距利古里亚海不远,比萨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渔镇起步,后在历史上以航海发达而称著。最早居于这一带的居民,或为利古里亚人,罗马势力扩张至此后,他们开始与罗马人结盟。公元前180年后,比萨成为罗马的领地,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城市扩大,构筑城墙、要塞,还出现了剧场、浴池等公共建筑。只是罗马时期比萨建筑的遗迹,后多被拆除,所剩无几。基督教传入后,在此地基上兴建了一批教堂。相传基督教最早是由耶稣大弟子圣彼得在公元47年经海路传入比萨的。进入中世纪早期,该城几易其主,但作为重要海港的作用则愈益显要,同当时侵占了撒丁岛和科西嘉岛的阿拉伯人形成对峙之势。13世纪末14世纪初,比萨经济繁盛,人口猛增,而阿拉伯人的海上威胁也愈发显著。1005年,比萨遭阿拉伯人进犯,城市舰队正忙于远方战事,城防空虚,年轻女子金琪卡·德西斯蒙蒂毅然担起了抵抗来敌、拯救城市的重任。1016—1049年,比萨舰队出征撒丁岛,1052年进攻科西嘉岛,最终击败阿拉伯人,夺取了第勒尼安海的制海权。比萨达至权力顶峰,成为当时的海权强国,与阿马尔菲、威尼斯、热那亚并为中世纪意大利以贸易见长的四个海上共和国。在应对敌手时,比萨曾与热那亚结盟。占领撒丁岛后,比萨驱逐了盟友欲独占权益,致使双方矛盾上升,形成激烈对抗。1060年,比萨击破热那亚,巩固了自己的霸权地位。比萨随后参与了十字军东征,也卷入过意大利各地的军事角逐,直至1284年梅洛里亚海战,比萨被热那亚彻底击败,军舰尽失,国势趋衰。1406年,比萨转而归附日趋强大的近邻佛罗伦萨。难以想象的是,这么一个似不显赫的城市构成的小小共和国,居然在整个中世纪叱咤风云数百年。由此可见,意大利乃至欧洲的这些个曾经的小国,诚不可小觑呵!

        其实,比萨的历史分量恐怕还不仅在于它一时的商贸、船舰和闯荡海洋的本事,更有那名传天下、具有永续性的文化魅力和科学精神。游比萨,不可不看斜塔,不可不识伽利略。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比萨斜塔(Leaning Tower of Pisa),是我们今次参观的重头戏,犹似膜拜一所文化和艺术的圣殿。大理石材雕饰、垒砌而成的斜塔,存世已逾六百多年了,至今安好,前些年甫经加固修葺,更显圣洁剔透。斜塔原为比萨大教堂的钟塔,与主教堂、洗礼堂以及墓园共同构成一个完美绝伦的建筑群,周边铺陈着一大片绿茵茵的草坪,通称奇迹广场。斜塔1173年始建,原设计八层,高约56米,建造费时约二百余年。在欧洲的教堂建筑史上,对一个作品来说,慢工细活,旷日持久,几乎是种常态。建个大教堂,没有一二百年、三四百年,甚至更长,根本拿不下来。类似比萨斜塔这样的竖塔式建筑,包括其他城堡要塞的塔楼,英文中概称tower。虽也同样叫塔,但与我们中国人习见的佛塔(pagoda),性质上毕竟还不是一回事。中国佛塔建筑的源头,可溯至印度的建在圣者或帝王遗骨遗物之上的窣堵波。此塔非彼塔也。

        据说比萨斜塔开建,第三层完工后,发现基础沉陷不均匀,主持者为补救不测,便将下陷一边的层高加大,结果下陷更甚,工程为此数度停工。就这么干干停停,最后在倾斜的状态下完工。如今人们所见,就是这样一座偏离垂线3.9米的奇特建筑。大理石材料使其自重逾1.4万吨,这么个重大家伙,就在大地上斜立着,一立竟超过数百年不堕,真是难能可贵。若不是整体结构本身的强固性,早就散架子啦!笔者在国内也见过两处中国式斜塔,一是苏州虎丘塔,一是上海近郊松江天马山的宋代护珠塔,都是砖结构,是建成多年后才发生倾斜的。而比萨斜塔则是初建时已见倾斜,边建边斜的。

        比萨斜塔对游客开放,允许登塔参观,但须预约,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有关部门实行定时定员的管理办法。那日,我们的登塔时间被安排在傍晚六点半。在此之前,还有充裕的时间,得以从容地看看奇迹广场的其他两幢建筑。

        主教堂亦即比萨大教堂,为纪念该城守护神圣母玛丽亚而建,始于1063年,比斜塔的开建,早了一个多世纪。总体设计由建筑师布斯凯托主持,以若干个几何图形块面构成。从教堂平面俯视图看,整个建筑呈长方的拉丁十字架形,中间交叉处为正殿,上矗高大的圆拱顶,即所谓的Duomo,所以,比萨主教堂也称Duomo大教堂。其正外立面呈山墙状,由三角形、矩形和梯形叠合,列四层圆柱排列以作装饰。下层置三门,带圆弧拱饰,正中的青铜面大门上,覆有八块浮雕图版,两侧边门各有六块图版,每个画面描述一则圣母生平故事。大教堂正厅的藻井富丽堂皇,内有一水平面呈圆形的大理石布道坛,为乔万尼·皮萨诺所建。布道坛由带有雕饰的石柱环绕支撑,中间的美惠三女神雕柱,分别象征着信仰、希望与慈爱,一侧还有赫拉克勒斯雕像。说来这些皆属前基督时期古希腊宗教的神祇,颇具所谓异教色彩,为一般基督教堂所绝对排斥,却未曾料到竟在这里安然而立,可见文化的宽容和互渗作用之大。乔万尼·皮萨诺设计的教堂祭坛和后殿,同样金碧辉煌。后殿天顶的装饰性镶嵌画,无论基督还是圣母像,感觉颇类拜占庭的圣像画风格。想来也是,中世纪的比萨长于航海贸易,惯常行走东方,因此而受拜占庭风气的濡染,应是很自然的。

        不光主教堂美轮美奂,洗礼堂也是件妙不可言的艺术珍品。这座圆形建筑坐落在主教堂主轴线的一端,上覆穹顶,外形好似一只放大了的首饰盒或宝石箱,实所罕见。大门门额上饰有许多圣经题材的人物和故事浮雕,两旁门侧也有精美的植物枝叶图案浮雕。洗礼堂始建于1152年,也是至14世纪才完工的。正因为建时设计、施工精准,用材考究,精益求精,真正合于百年大计,所以很少有过动辄坍塌的传闻。欧洲宗教建筑的这种经久耐用,令人慨叹。比萨洗礼堂至今仍在使用,1965年和1989年,梵蒂冈教皇还在此举办过重大的宗教仪式。

        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的名字同比萨紧密相联,不光因为这里是他的出生地和接受大学教育之地,他的部分科学活动也是在这个城市展开的,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说,比萨也堪为科学之城、伽利略之城。例如,大教堂布道坛旁有一盏青铜灯座自天花板垂下,相传伽利略就是从这盏灯的来回摆动中,感悟并发现了摆锤的等时性原理。今天人们将这一原理应用于脉搏计数、时钟计时和推算星辰运动等方面。但实际上,这一所谓“伽利略大吊灯”的传说也还有点不靠谱。据说该灯座是在伽利略作出这一科学发现四年之后才被安装到教堂里的,而原本触发伽利略灵感的,恐怕只是一盏普通的吊灯而已。1590年,伽利略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向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学说发起挑战,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为了验证他的观点,伽利略就在比萨斜塔上作了那次有名的自由落体实验,那几乎是每个学子所耳熟能详的科学轶事了。正是在比萨,科学和艺术找到了它绝佳的结合点。

    定格的城域

        轮到我们登塔了。俗称“百闻不如一见”, 其实远远一瞥,是不能替代实地的行走、触摸和感受的。进了塔内,要沿着螺旋式楼梯,一口气登上294级没有扶手的台阶,爬上顶部。此刻游人已能感觉到塔身的微微倾斜,及至登顶到露天地环顾四周,脚下的这种倾斜感便更明显。尤其站在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上,倾斜带来的那种心理错觉愈发加剧了。

        整个斜塔身形修长,洁白如玉,极像一柄欧洲帝王的权杖。其建筑造型也独一无二,找不出第二家雷同者。八层,平顶,其中六层环以精致的连续柱式拱廊,塔身封闭,唯顶层开门,供游人出外观景,顶墙上环列数架铜钟。人们可站在钟前,凭扶铁栏环行一周,远眺比萨全城风光。此刻,我们一行无不兴奋莫名,一会儿忙着合影留念,一会儿尽情浏览古城的暮景。

        比萨,沐浴在微拂的清风和极为养眼的夕阳之下,色调明快,安谧恬静,也透着一丝感动,惹人发呆。斜塔是比萨的地标和最高点了,举目皆可俯视,没有其他建筑物可以比肩。城里几乎全为红瓦坡顶、高不过三层的楼房,分不清是民居还是公共建筑,仅零落有几处教堂,并无高宇新楼。时间在这里,差不多是定格的。这样的城域,这样的场景,与数百年历史的斜塔和奇迹广场建筑群,才称得上吻合,也才有慢生活。这是一种文化态度,意大利人的,也是欧洲人的,却足可让我们细细体味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