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正值多事之秋,外有列强眈眈虎视,内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处此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中国向何处去,成了摆在知识分子面前的一大难题。年轻的梁启超开始时追随康有为,力主变法维新,因历史的原因,轰轰烈烈的变法失败了,康、梁逃到日本,康有为一如其旧,坚持保皇立场,试图让光绪皇帝重新掌权,梁启超虽追随老师,却对保皇并不热心,而是主张温和改革,反对流血和暴力,认定暴力革命不能改变社会,其结果只能是以暴易暴,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认识的提高,他又更新立场,撰写“新民说”,认定社会不能进步,源于民众的不觉醒,国民缺乏公德心,因而与同在日本的、以孙文为代表的革命党发生了尖锐冲突。辛亥革命成功后,梁启超为民主立宪奔走,不遗余力,但自觉书生力弱,无力改变这混乱的局面,深感国事不可为,于是,毅然退出政坛,将自己的后半生交予文化教育事业,终于成为有大成就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