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4月17日 星期三

    与海南结缘的中国作家

    宋 庄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4月17日   05 版)

        德国汉学家、波恩大学教授顾彬曾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雨涵采访时提到最近20年来,“中国作家自己背叛了文学,他们为了赚钱而下海之后,放弃了创作。”

        这话不无片面,实则也暗指20世纪90年代初期文人下海的潮流,的确对很多作家产生过影响。90年代初,全国各地的一些作家涌到海南。同为辽宁老乡,孙绍先进入海南大学文学院当了教授,而马原落足海口成了“马总经理”,不仅开上了专车,还有一个随撕随用的支票簿。在孙绍先的记忆中,马原第一次下海呛了水,半年之后就不干了。但他没有气馁,好像永远有超越自我的勇气。马原带着仅有一个摄影师的摄制组,开始了《中国作家梦》纪录片的拍摄过程。

        从1993年与海南结缘,多年来马原数次南下,最后成为海南女婿。查出有肺疾之后,他带着妻子从上海回到海口,开始了“平生以来最幸福的生活”。每天懒洋洋地享受蓝天白云大海,同时迷上了油画。妻子属狗,他就画了《老婆是个狗东西》;再画上椰林树影,那是他们海南的家。

        1992年,作家潘军来到海口加入“弄潮儿”之列,担任海南南星公司总经理,1993年初,他便联合全国5家文学刊物在海南共同举办第一届“南星笔会”,邀请了当年最具实力的一批中青年作家参加:刘恒、韩少功、王朔、苏童、格非、方方、余华、范小青、叶兆言等。几年后,潘军写出了《海口日记》等小说。在小说中,“我”是一个出过几本书,但自愿脱离了任何作家组织的所谓“作家”,“下海”来到海口,选择到了一个“好职业”:开出租车。之所以不当作家而到海口开出租车,是因为不想在一个地方呆了,而且开出租车“轻而易举地满足了我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追求”。这也许正是潘军所要传达的内心感受。

        更多的作家来到海南,缘自精神的追求。作家韩少功选择海南,是因为他向往“一个精神意义的岛”。海南这片净土能让他远离尘嚣,隔绝人际关系的纠葛,在沉静淡泊的心境中潜心创作。

        蔡葩在《韩少功海南20年》中,把韩少功的意义引向“中国文化思想界的一次次论争”。的确,韩少功的创作履历贯穿了中国当代文学三十多年的历史,在精神追问和文体革新两个方向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且长时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锐气,享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有人评价,“韩少功是一位我们时代少有的深度参与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演变、社会变革与实践的作家。他曲径幽深的人生轨迹,对现实问题的持久敏感,让他无疑成为新时期以来一位无可替代的文坛领军人物。”韩少功的这些参与、实践与收获,大多是在海南这片土地上完成的。

        海南的热土上还肆意地生长着茂盛的诗情。“我1987年第一次来到海南,当时还是一个大学生,来这里旅游考察,一眼就喜欢上了这片土地,喜欢上了这里的一切:大海、高山、阳光、小溪、田野、森林、温泉、沙滩……我感到这里到处流淌着诗意,是我心中的美域,一个现代美学的圣地。对于我来说,这里是使我身体放松、心灵超脱的地方。所以,不管后来海南经济上怎样起起落落,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这个地方。海南还激起了我的诗情。”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少君曾以《风情海南》表达自己在海口生活20多年“梦幻般的感触”和“切入骨髓的迷醉”,他把海口归结为“一个感性的城市”,一个适合人居住和享乐的天堂。他的诗歌几乎全部诞生于海南这片土地。在《天涯海角,诗歌的故乡》中,李少君说:“在混浊无边的世界的尽头,诗歌才会出现;在喧嚣开始消失的地方,诗歌才会显露;在寂寞的偏远的边缘,诗歌才会呈现;而天涯海角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就是诗歌开始诞生的地方,是世俗开始远离、灵魂开始浮现的地方。”

        诗歌评论家徐敬亚在《一个人怎样飞起来——论王小妮》中开门见山写道:“我经历了王小妮近20年来的全部时空,全部背景。 我亲眼看到了一个个字,从白纸上浮现出来,像手冲破水。”他以丈夫的身份,见证了一个当代中国女诗人20多年来的成长。在1993年短诗《到乡下去》中,王小妮以真情实感来记录生活:“粮食长久了就能结实/一个人长久了/却要四分五裂/五个我中/总有一个最固执地出列/正朝着乡下走去。”王小妮写散文,写得最多还是诗歌。她的写作沉着,从容,充满耐力,优雅而锐利……这一点,徐敬亚看得很准:在那光晕中,她可能走向了谁也没到达的地方,走出了人们已经习惯的视野。 

        各种机缘际会,海南岛上来来往往很多作家,在此观察社会,体验人生,或成就事业,或成就作品。1988年,蒋子丹随着“十万人才下海南”的潮流迁移海南,先后在《海南纪实》和《天涯》杂志当编辑。有评论把蒋子丹列为“海南文学史上会永远铭记的一个人物”,是因为蒋子丹投身刊物不得不中断自己的写作。到海南之前,蒋子丹已是文坛“湘军”的主力,被誉为女性主义文学代表性作家之一。1995年底,在刚就任海南省作协主席的韩少功的鼓动下,蒋子丹出任《天涯》杂志主编,并很快奠定了杂志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被评选为“中国知识分子必读十大刊物”。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单正平自1991年来到海南,当过农民,当过工人,从事过商务活动,参与组建过中国最早一批的上市公司。1997年,单正平进入海南师大,开设文学概论、美学等课程。

        “我迷恋那儿的阳光、椰林和沙滩,微风从海面吹来,带来浪漫的气息。”网络作家慕容雪村的冬天常常选择海南。像他一样,这座温暖迷人的城市带给熟悉与陌生的人们无限的向往,正如兰州诗人古马的诗歌:“大海摇晃月亮/一只绿色的椰子/风浪/已在我们耳朵里形成珍珠/我们愿意坐着/久久地坐在/大海这棵古老又年轻的树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