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4月10日 星期三

    深沉绮丽的诗人之心

    来颖燕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4月10日   03 版)

        提起成都,你会想到什么,感知到什么?这似乎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而当诗人赵丽宏走进了成都,看到的不仅是“锦江春色来天地”或是“花重锦官城”。成都于他,仿佛是一个知交,静静等待一个心性相通的人用灵魂去触摸它,于是有了这本《锦城觅诗魂》。

        赵丽宏在书的序中写道:“如果把成都看作一位历经沧桑的朋友,这位朋友,有一颗深沉绮丽的诗人之心。我曾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漫游,在杜甫草堂凝思,在锦江岸畔寻觅,在浣花溪边流连。能追随伟大先贤的背影,感受他们的智慧和才情,真是一件无比美妙的事情。” 

        是的,作者一开始便抓住了这个城市的命脉和根基,触摸到了它最根源的文化底蕴。而他向这座“文学的城市”的致敬方式极为独到,或可谓之“情境还原”。作者不仅遍寻着这座城市里诗人的足迹,探访了司马琴台、文翁石室、子云亭、武侯祠、杜甫草堂、浣花溪、望江楼、罨画池等等浸染着诗人气息、记载着他们生命痕迹的古迹,更试图还原了这些俱往矣的文学大家,在写下不朽诗篇的彼时彼刻,各自所面临的人生际遇、所怀的心境或是激发诗情的前因后果。这些“还原”有的是通过诗人本人所做的诗歌进行联想勾连的——比如在开篇的《杜甫与草堂》中,我们体味着杜甫在草堂生活的岁月心情:从在成都选址建居到庆贺新生草堂,从小宅院里的耕农之乐到视草堂花树为知友的淡泊,从与邻里交往的轶事到对济世之志难以实现的慨叹……这些不是单纯通过作者的主观口吻加以描述,而是以杜甫本人所做的诗歌为证为据来具体体现其时其境;有的则是通过历代的文人骚客对于诗人的吟诵来还原其生活历程——比如《望江楼畔觅诗魂》一篇,不仅收录了唐代女诗人薛涛本人的大量诗作,更是通过元稹、白居易、王建、韦庄等多位诗人描绘薛涛的诗歌,从多个角度来具体呈现薛涛多舛而丰富的一生命途;有的则通过遥想古今不同时代的文人在同一地所生发的感慨,来体现这一地的文脉风情——比如《桂湖生清风》一文,便以故居在成都新都桂湖的明代文豪杨升庵的千古名诗为起首,历数了曾国藩、张之洞乃至现代文学大家巴金、沙汀、艾芜、马识途、张秀熟等人往来桂湖所做的诗文,桂湖一带的往事于是变得生动而令人感念。

        用诗歌串联起诗人生命的律动,并借此还原诗人的创作和生活情境,这样的著述方式既有着直面诗人本然生命状态的坦诚,又巧妙地将作者自己的所思所感融入其间。赵丽宏的记述既以历史资料为线索,又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为血肉——面对至今犹存的薛涛井和薛涛笺,他感怀万千,抚今追昔;在罨画池,他亲见陆游诗中“银刀忽裂圆波出,宛似姑溪晚泊时”的鱼跃水面之景,于是顿悟陆游正是因为爱这“幽静平和的自然天籁”,才如此迷恋罨画池……虽然遥隔千年,但一时之性情,万古之性情,作者用心触摸着这些往日人事、寻觅着不朽诗魂留下的痕迹,让人颇有些“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慨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正因为融入了作者的个人体验,整本著述才具有了一种历史和当下之间独特的张力,那些尘封的古迹和往事也被重新激活。于是,那些留存至今的草堂、琴台、永陵,不只是作者怀古的对象,更是引发作者情思激荡的一个特殊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作者似可与触摸到那些诗魂,与之相会、对话。

        而尤为让人觉得有意趣的是,作者凭借深厚的书法功底,手书了文章中提及的多首诗歌,附于书中。古人的诗,今人的字,仿佛对接起了古今,更可感作者的情思与这些往昔的相交相融。而这样多面的交融,或正是因为作者本人也是一位诗人吧。相近的心性,相通的诗情,才会让赵丽宏以独特的“情境还原”的方式去寻觅锦城的诗魂,于是觉得这本著述中的种种情思和感悟或许本身也是作者的心灵自白。

        虽然,成都与文学的故事,早有人追溯,但赵丽宏从自我体验的角度出发对于古今进行勾连和解读的维度却有着深刻的个人烙印。想起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在时间与记忆上,城市的标志是失败的,它不能使它与任何一个城市区别开来。然而,赵丽宏的记述和体味,让成都在时空上都具有了属于自己的标志——他对于成都的解读,发掘出了这座城市往来古今、诗情盎然的独特韵致。而他通篇所寻觅的深沉绮丽的诗人之心,是属于曾留迹于这座城市的诗人的,也是属于他自己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