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3月27日 星期三

    始生于本 终归于质

    祝新宇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3月27日   08 版)
    《始终——对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郑锦杭 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39.80元

        近年来,我似乎对教育类的书籍产生了一种审美厌倦。然而,看到郑锦杭老师所写的《始终》一书我却突然有了一种独特的感动。

        本人曾有幸与郑老师共事过一段时光,对其为人处世、才情素养有一定的了解,也曾听她多次提及要写一本自己的书。原以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的书可能会围绕其所从事并热爱着的教育事业来设题做文章,却没曾想是以“始终”贯为全书的题。然而,正是这看似简朴而平凡的题,恰恰切中了当前浮躁社会的要害,点醒世人在忙碌和烦躁的困顿中,学会深刻思考从生命起始到终了之间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回归。正如她在书中所提到的“我从自己,明白了,最初的所爱是最原始的。人存于世,到最后,所有的,都会回到自己,回到初衷。”寥寥数语,点明了人生的起点实则在于自己的本心,“记得初发的心意,才可以,善始,善终。”,起始于本心才能最终理解和把握生活的本质与方向,从而拨开重重迷障,达成生命的终极意义。其主旨,辞朴意明,境界高远,直击人心。

        我们的真实生活自始而终毕竟是五光十色、五味杂陈的。如何才能真正明了“始终”、实现“始终”,并非易事。有的无始无终,有的有始无终,有的迷始寻终……。针对这些现实的困惑,作者在书中并未用专门的大段篇章来阐述对“始终”的理解或是实现的法门,而是通过对自己所历经的童年、求学、从教、见闻、育女等不同阶段的生动叙述与理性感悟,向世人呈现一个活生生的充满个人生命张力的“始终”之路。通过这种个体生命的表述,让人们从中去体味、比对和思量自己的人生“始终”之路,言语动人,发人深省,触及心灵。

        《始终》另一处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全书尽管如作者所言,是对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但通篇很难感觉到这是一本常规意义上的教育人之书,并无过多的笔墨对她所熟悉的教育事业进行专业的或是专题的论述,而是以文化与人生的“大广角”,将其人生历练的每个重要阶段与关键细节收纳于镜头之中。这其中,自然而然地将作者在成长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教学、为师、办学、阅读、家庭教育、儿童成长等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糅合进来。或许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人生,也宛若始自‘酵母’发酵而成的一场盛宴”,而非一个线性的单一发展。这对很多教育同仁而言,可算是精神上的一桌营养全面的精致料理和一次中医式的养生调理。作者对教育人生与教育文化的内在感悟和独到表述,打破局限,拓展视野,丰润人生。

        书里还有一处特别打动我,那就是内容的平实与生动。作者在七个部分的表述中,都没有就所想表达的主题进行大段的说教或是论述,也没有进行专业化的阐述,更没有通过华丽的辞藻来故弄玄虚,粉饰作品,而是发自内心地向大家娓娓道出其人生中的各个重要片段、事件、事物、人物,像一位挚友相伴而坐,与你品茗欢言,和你共同分享着她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在谈笑中细腻抒发其人生情怀。书中所提及的对于建筑的认识、走路上学的泸沽湖的孩子、《瓦尔登湖》、邱成桐的数学之美、米库的田震坤、精彩的电影世界、金华师范的施成铎老师、德国某中学的校长、武义县新宅镇中心小学的师生们、作者第一次的公开课、献给父母的文章、快乐纯真的一粟小朋友……,都好像一幕幕精彩的生活影画在我面前鲜活地演绎着,深深地印入脑海之中。书中的每件事、每件物、每个人都为着“始终”这样一个主题而上演着一部探寻人生本质意义的大片。不禁感慨,生活着的、平凡的人和事才是我们反思与表达人生的最恰切的“语言”,栩栩如生,平易近人,感动内心。

        人的一生,从出生起始到生命终了,有多少人都在苦苦寻找其间真谛而不得。郑锦杭老师却通过《始终》给了我们一条她的践行之路,给我们以启示,让人回味,意犹未尽。或许,我们在生活的忙碌和困顿中,都应该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充满文化哲思的“故事”书,把握住生命的本质意义。唯有此,方能始生于本,终归于质,找到并实践自己的“始终”之路,达成人生价值的终极意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