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吉林省时代文艺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汤川秀树传》(李慧敏著),惊诧不已,我还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如此错误百出的科学家传记。
本来根本没有心情把这本书看完,但是我还是怀着一份好奇的心理,看看作者到底会怎么写完这本书。这本书重要错误有两个方面。
一是人名的翻译,作者完全随心所欲,不顾约定俗成的规矩。人名的翻译是不能胡来的,每一专业领域都有这个专业领域固定的翻译。例如Einstein都翻译为爱因斯坦,20世纪初有人翻译为“因斯坦”,但是现在绝对不会有人还这么翻译。即使因斯坦这个翻译从英文看并没有错,但是约定俗成,大家都根据德文翻译成爱因斯坦,那就只能这样翻译。如果译者一时不能确定人名如何翻译,可以查阅《不列颠百科全书》、《辞海》或者专业学家辞典(如《物理学家辞典》等)。现在还可以在网上查找。绝对不能自己想怎么翻译就怎么翻译。这是规矩,否则不就乱了套,让人读起来不知道作者说的是哪一位科学家,还怎么读下去?这是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
可是《汤川秀树传》的作者就根本不遵守这一规则,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地翻译科学家的人名,让读者莫名其妙。例如105页量子论的奠基者普朗克(Max Planck)这是学过大学物理的人都知道的重要人物,只要涉及现代物理学都少不了会提到他。但是作者却译为“普兰克”。如果说这个人名的翻译还可以让人想到是谁,还有一些人名的翻译就让人完全不知道指的是谁。例如116页出现的“格欣根”大学教授“保伦”。我猜了好久才根据上下文猜到应该是德国“哥廷根”大学的“玻恩(Max Born)”。还有117页的“修雷丁加”是谁,也让我猜了好久,也是根据上下文才猜到可能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把薛定谔翻译为“修雷丁加”也太离谱了吧!152页出现的人名“博亚”,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作者说的是谁,只是根据上下文猜测应该是丹麦科学家玻尔(Niels Bohr)。但是“玻尔”怎么会翻译成“博亚”呢?实在想不出一个道理。
这些人可都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大师,怎么也不应该随便乱译吧?这说明作者根本不懂物理学。这样说可能会使人觉得我说得有一些耸人听闻:“写物理学家传记的人会不懂物理学?不大可能吧?”
我可是不会随便说的。读者看看106页,这一页倒数第四行出现这样两句话:“(汤川秀树)只是一道关于‘拉威斑点’的物理学题目中犯了难。后来想起拉威有名的爱克斯线折回实验……”这句话可真是让讲授物理学几十年的我,也与汤川秀树一样“犯了难”:拉威是谁?折回实验是什么实验?我想了许久,在这篇文章第一稿投给《中华读书报》时,还是没有想出来,只好不谈这个斑点和实验。但是我没有放弃,决定无论如何要搞清楚作者到底写的是什么。我从“斑点”和“折回实验”仔细琢磨,后来终于悟出,原来这个“拉威”很可能是德国物理学家劳厄(Max von Laue,191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劳厄做过一个很有名的“X射线衍射实验”(不是“爱克斯线折回实验”),得到著名的“劳厄斑”。这个实验一箭双雕,既证明X射线的电磁波本质,又证明晶体的周期性原子结构。因此这个实验在物理学上确实很有名气,劳厄也因此获得了19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每一个工科大学生都一定会知道这个实验和劳厄这位物理学家。如果不是这个“斑”和 “折回实验”,我无论如何也猜不出拉威会是劳厄!
还有152-153页,上面居然出现诸如“β射线崩溃”、“阳子”、“阳电子”、“电子和中微子的争斗”、 “核能场的附随粒子”这样莫名其妙的物理学术语。读者知道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吗?我只能猜想“β射线崩溃”可能指的是“β射线衰变”,“阳子”可能指的是“质子”,“阳电子”可能都指的是“正电子”。还有一些就猜不到了。还有151页的“原子核破坏的实验”,指的是什么?可能指的是“原子核嬗变”。146页的“波斯统计”,估计说的是现在物理学热门研究的项目“玻色-爱因斯坦统计”(Bose-Einstein Statistics)。
根据以上列举的一些事实,说作者根本不懂物理学不为过吧?把中学生都知道的质子说成是阳子,可以说是今古奇观!
更加吊诡的是,在171页又出现了几位原来翻译错了的人物名字,现在又全都翻译正确!如玻恩、玻尔等。这就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还有。时代文艺出版社同时还出版一本《塞格雷传》,我也看了,其中错误就很少。但是奇怪的是每一章开始出现的传主照片,却不是塞格雷,而是费米!在《汤川秀树传》里插入很少的几张照片,但是都没有注明照片的内容。例如156页插入的人头照片,根本不知道是谁?为什么把他的照片放在那儿就更不懂了。
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掩书陷入沉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糟糕的图书?作者不懂物理学,为什么又要写物理学家传记?还有,编辑干什么去了?根据常识,这种科学家传记类的书,至少应该由理工科大学毕业生来编辑吧?如果是这样,就不应该出现上面列举的错误呀?书中绝大部分的物理学家如玻尔、劳厄、薛定谔、玻恩等等,都可是20世纪物理学的风云人物,大学物理课本上都会出现啊!编辑怎么可能看不出错误?这简直不可思议!最近我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几本科普类的书时,负责的几位编辑经常提出非常专业的问题,并且常常指出我不小心出现的错误,或者不够精确的地方。有时令我惊讶不已——这些编辑的科学功底实在让人钦佩!
这事还使我想起在《中华读书报》2001年1月8日35版上,我写过一篇文章“弗尔辛教授的悲哀”,严厉批评一本由薛春志和遥遥两位先生翻译的德国弗尔辛教授的《爱因斯坦传》。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遗憾的是这个中译本肯定会让弗尔辛教授产生巨大的悲哀,因为我可以肯定地说,……我很少看见如此糟糕的译本。”我还写道:“译者基本上不懂物理学,甚至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懂。”
巧的是这本爱因斯坦的传记正好也是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98年出版)。这篇文章指出的问题,在《汤川秀树传》一书里几乎原样再现一次,而且更加糟糕。可见十多年前对时代文艺出版社的批评,并没有引起这家出版社的注意。
我又想,也许时代文艺出版社是一家文艺出版社,他们的编辑大都是文科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对物理学的确不熟悉,逼着这些文科出身的编辑来编辑科学家传记,恐怕的确有一些为难他们。时代文艺出版社如果真想出科学家传记类的书,完全可以调进几位理工科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这些困难岂不就彻底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