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2月06日 星期三

    新加坡百年华人公墓面临迁移

    同盟会英灵何处安魂?

    娄芸鹤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2月06日   05 版)
    咖啡山独具特色的华人墓葬

        几日前,新加坡举办了“咖啡山文化展览及论坛”。与会人员有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东南亚研究所的研究员等,共计近400人。笔者应新加坡国立大学同仁邀请,也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中获悉了诸多信息,如葬有多位早年同盟会会员的“咖啡山”公墓群面临迁移的问题等,颇与我们有些关系,因此草成下文,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咖啡山文化”之所以近期引起新加坡学术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并掀起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起因为2012年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公布欲建造一条双向共八车道高速公路计划,该高速公路的规划将要穿过咖啡山公墓群所在地,由此引起三四千座坟墓必须迁移,在这必须迁移的几千座墓葬里,部分同盟会先驱的长眠亦要被打搅,其中,在新加坡文化发展史上颇具影响力的马华文学代表人物、同盟会重要成员之一邱菽园之墓葬,也因此而被家人落寞迁离。

        “咖啡山”

        “咖啡山”位于新家坡的中部地区,也被称作“武吉布郎坟场”,为世界上除中国以外的最大华人公墓群,自19世纪中叶开始,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墓葬数达二十万座。不仅近半的新加坡人能在此寻根溯源,而且,众多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亦安葬于此。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南洋同盟会的成员们,现已发现包括陈楚楠、林镜秋、留鸿石、蒋玉田、陈祯祥、陈武烈、邱继显、陈延谦、薛武院、郑古悦、周如切、王声世和汪声音等在内的13座墓葬。新加坡学者称,除了目前已经寻获的13位同盟会成员之外,估计还有多位成员也安葬在附近,但不清楚是否已经被迁移。此外在咖啡山也寻获林义顺(1936年南京政府以国葬级别将其安葬在南京中山陵附近)、林文庆、何德如、陈先进等家族成员的陵墓。

        新加坡华人与中国近代史

        1898年光绪实行戊戍变法,百日维新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曾在新加坡河旁的客云庐避难,原址是邱菽园恒春号楼上,现成为大华银行大厦的一部分。邱菽园是康有为海外重要的支持者,资助康有为巨额经费,1898年开办天南日报宣扬改革维新理念,后来成为保皇会新加坡分会会长。当时除了天南日报之外还有星报,为本地注入一股新气息,因此更多年轻人更关注中国政局时事。那个时候俱乐部盛行,1901年小桃园成立,这是年轻人聚集取乐之处,也是畅谈国事的场所,发起人之一是陈连亩,他也是小桃园的业主。1903年邹容和章太炎被捕入狱准备引渡给清朝政府,陈楚楠等以小桃园名誉上书英驻上海大使馆,援引保护国事犯条例要求拒绝引渡,邹容和章太炎最终获免引渡。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被清朝政府列为四大寇因而流亡海外,透过一份月份牌,知道新加坡有股革命的呼声,他通过尤列与陈楚楠、张永福等人会面,稍后在晚晴园成立同盟会南洋支部,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满清政府,并且发动十次起义。革命需要牺牲,除了性命之外革命还需要大量财力物力支持,许多会员因此贡献出全部财产进而导致倾家荡产。《海峡时报》曾经报道,革命派随时准备牺牲奉献,不少本地区华人在十次起义中就义,更多人因革命而散尽家产。革命的成功不是个人的功劳,孙中山也认为海外华人造就了这场胜利,葬在武吉布郎的陈楚楠、林镜秋、留鸿石、蒋玉田、陈武烈、陈祯祥、郑古悦、邱继显、周如切与洪声音等同盟会成员,即为中华民族近代历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重要动力来源。此外建造晚晴园的梅宝泉也安葬于此,新恒山亭则有叶玉桑,王声世和陈延谦也被认为是同盟会会员。

        宋教仁后来改组同盟会,并与其他政党组成国民党,新加坡同盟会也随着改称国民党新加坡支部。民初中国前后成立三百多个政党,经不断合并形成几个主要政党,共和党是其中之一。共和党在海外设立七个支部,1913年民国副总统黎洪元授命周壬鑫、薛武院依殖民地法律成立海外支部,中国共和党过后合并组成进步党,本地支部随之更换名称。共和党主张立宪,提倡五族共和,与国民党对立。一份1913年共和党职员表显示党要都是本地工商与银行领袖,或是各界翘楚,反观同盟会与国民党在本地的阵容就显得逊色。同盟会或保皇会,国民党或共和党,两者虽然理念不一,但是本地华人都积极参与,这正显示出远在南洋的新加坡华人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建设的参与程度以及多元性的贡献。长眠武吉布郎坟场的共和党党员有薛武院、林志义、薛中华、邱菽园、萧荣珍、潘藏珍、王文达、廖正兴、邱阵扬、林得金、谢有祥、黄德成与石清歧等。薛中华是石叻先驱,幼女彩凤嫁给陈序,其父陈调元上将是民国山东省主席,1943年在四川病逝,兄长陈度是章含之生父,陈序晚年在台湾逝世。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向中国发动攻势,军人在前线抗敌之余,还有大批文人南下宣扬抗日救国,最为人知的就是郁达夫,当时南来避乱的文人还有很多,当中之一就是冯蕉衣。冯蕉衣1913年生于潮州,1937年南来担任书记,常有新诗在报章发表,备受任职于星洲日报的郁达夫赏识,后来因为失业陷入窘境,文字充满哀愁而被称为黑暗派诗人,1940年因病贫交集与世长辞,身后事由友人料理,他葬在武吉布郎坟场,墓碑上刻着“诗人冯蕉衣之墓”。而郁达夫也在二战结束前被杀。

        武吉布郎坟场也曾经是二战期间的战场,有颗炮弹掉落在颜永成家族的墓地,其中一个墓碑因而被毁。这里还有多个乱葬岗,是被日军杀害的冤魂藏魄之处,许多抗日志士的尸骨埋在堆堆黄土之下,没有家人认领,或者是其家人根本就无法知道他们被日军杀害葬身在何处。至今,新加坡的各种华人宗、乡会馆,在清明、中元节到来之时,仍然会在武吉布朗坟场组织佛教或道教法会仪式,为亡灵超度。

        “咖啡山”的保护价值

        世界各地都有中山纪念馆,但只有一个中山陵,同盟会成员遍布世界,但能够如此集中的形成同盟会或辛亥革命陵园的恐怕只有新加坡的咖啡山了。从第一位安葬于此的同盟会成员陈祯祥(祖籍福建禾山,墓碑刻上民国十一年九月,去世日期是1922年10月19日,享年42岁,他也是殖民地太平绅士)开始,几十位同盟会成员及他们的家族成员陆续安葬于此,有的墓葬还有家族成员维护,有的同盟会成员的家族已经迁移至其他地区,无处可寻,因此陵墓淹没于荒草之中。安葬于咖啡山的同盟会成员,是辛亥革命历史进程中孙中山忠实追随者,他们共同谱写了这段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这段历史存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海峡两岸间的互动而变得更为重要。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也是世界各地学者热衷研究的课题,而咖啡山上这些不可再生的墓葬群资源将为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来源。

        新加坡是南洋的中心点,建国48年来,在宪章里明确主张“不分种族和文化平等”。因而,几百年前新加坡华人祖辈迁移至南洋时所沿袭的中国各地域的方言、传统、习俗,甚至是丧葬仪式等,传承至今也仍然保持着鲜活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在咖啡山,每年的清明、中元节等传统中华民族农历的节日里,不仅扫墓、祭祀祖先的华人家族络绎不绝,更有各种宗、乡社举办的道教或者佛教的宗教仪式超度亡灵。并且,不论是家族的还是宗教法事仪式,都带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

        另一反面,整个咖啡山的墓葬群又是一个百年墓葬文化艺术的天然博物馆,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习俗的变迁也反映在咖啡山墓葬群的墓室及墓碑的制造和设计上。1925年至1928年期间,武吉布郎坟场有三个坟墓改用采天运纪年,太原山则出现天运十四年的坟墓,武吉布郎还有共和十五年坟墓和中华十六年的坟墓,天运是清末的产物,随着民国的成立已经走进历史,民国时期坟墓采用天运年号非常罕见,大有不承认当时政权准备再度起义的意味。尽管清朝已被推翻,中国成为共和体制国家,但国会一直没法运作,这些坟墓反映了当时本地华人对中国政局的不满。咖啡山上的每一座墓室及墓碑的造型、文案、雕塑和选取的材料都有不同(抗日战争时期的群葬除外),或精致典雅,或豪华气派,或传统质朴,或中西合璧,甚至在图案的设计上融合了南洋本土文样;文字有使用福建和广东的方言土语、标准华文的,也有采用中英文同诉墓主生平的。更有某位墓主极富创意,将守灵雕塑设计成为印度锡克族的士兵形象。咖啡山上的每座陵墓不仅反映着每一位墓主的祖籍、身份、地位、家世,以及其所受的教育和生平事迹等,也反映出南洋华人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百年传承,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南洋地域文化、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和创造。

        咖啡山所反映的华人文化的百年变迁史,是华人祖辈留下这些遗产资源文化价值中的一个部分,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日本在咖啡山同样留下精彩的故事正等待发掘。在咖啡山即使一个不起眼的墓碑,背后也可能隐藏一个大时代的动人事迹,它所蕴藏的不是骨骸与碑石,而是五彩斑斓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和东南亚人民共同的记忆,不仅新加坡学者及各界人士呼吁将咖啡山文化存续、整理和保护起来,是不是所有热爱和关心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人们都应该共同来认识和重新探讨咖啡山文化的价值?共同探寻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和保护的措施,并以此种方式让我们可以告慰同盟会的英灵,他们共同创造的历史、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所作出的奉献,将世代被尊重和纪念。

        本文写作多蒙新加坡历史研究学者柯木林提供资料,另外,部分历史资料的梳理与撰写,得到新加坡黄德维先生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