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我在2012年的阅读

    文 敏(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2月26日   13 版)

        每一年年底,我都会赌咒发誓下一年一定少对着屏幕,多对着书本。2012年的年底到了,我没法具体计算自己对着屏幕的时间和对着书本的时间,估计是四六开,屏幕六,书本四。不过屏幕还包括了上网写作做翻译和干单位里的活,还包括阅读和kindle下载的好书和烂书(好书是指市面上难以买到的书,烂书是指读完马上可以删掉的)。当然,2012年的阅读也跟我一直以来的习惯一样,随意读,抓到什么读什么;想读什么去抓什么。

        我们单位进驻了一家实体书店,布置得腔调十足,可是听说因为生意清淡连两个店员都养不活,还兼卖咖啡花草和小礼品呢。老板娘每天忙着的不是找书,而是卖5 元一杯的曼特宁咖啡。我不想它哪天支撑不下去了关门走人,只要不出差,每天都往那里去逛上一圈看一圈书,隔三差五买上一本。我花钱买回来的书绝对舍不得闲置不看,这么一年下来倒也读了不少。让我想想今年以来为这小书店不关门而买而读的书:亨利·詹姆斯的《阿斯彭文稿》,好不精致漂亮的一本小书,拿到手里一口气可以读完,与其说故事凄美,不如说意象幽雅。虽然主角是不漂亮的老处女,但那种庭院深深中养成的气质还是有动人之处的——只要她没有犯起傻劲真的爱上什么人。

        因为看过巫宁坤的《一滴泪》中余英时写的序,就在小书店里买下了《余英时访谈录》,既买了这本就顺手把《重寻胡适历程》一并拿下了,前两天空了又用kindle下了《胡适回忆录》正读到他在美国演讲水平日益提高,拼命劝同学们不要出去游行玩政治。

        美国人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写的《寻路中国》很好看。在杭州见到葛兆光,上海碰到郜元宝时,这两位对何伟也颇有赞美之词。我先是用kindle看了《江城》,然后在小书店买下了《寻路中国》,再然后用kindle下载了《甲骨文》。读着不过瘾,最终还是上网买了纸质书,每天放在床头读。在这几部作品中,何伟虽然总说自己是个作家,但他其实是个出色的记者,类似威廉·夏伊勒那样的记者。

        我还买过郎咸平的一些书,今年买的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看到书名才买的,是啊,郎教授,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啊?但每次买他的书都觉得不值,因为太水了,很多车轱辘话郎教授说过多少遍了,这里,那里,这本书,那本书……但编编弄弄,他又能鼓捣出一本新书来。我买他的书主要是为了他不时会有些新的说法出来。之前是对ZARA产地西班牙,能做成快时尚与“中国制造”一争成本的分析。我还买了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活法》。以前从来不买企业家的书,因为知道是咋回事,但这个稻盛和夫不太一样,他的写法有些像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不知道中国企业家,或者企业家的秘书会不会也模仿起来?我也没想到自己会买下《海底捞你学不会》(我买书并不大方,有些抠门的),据说这个企业所有的管理都基于一个“爱”字,但读完后感觉这本书很像材料扎实的报告文学,还是值得一读的,后来还专门上杭州的“海底捞”去吃过一顿。

        小书店进了罗尔斯的《正义论》,数量很少,我买下一本,又忽悠正在借喝咖啡逃避女友追踪的同事也买下一本,然后,书架上那个地方就空了。这一本书,其实我感兴趣的,或者说能读懂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全书通读下来实在累人。罗尔斯提出的“无知之幕”是我的兴致所在。但上网看到刘瑜用大白话噼哩啪啦一顿解析,我觉得自己辛苦做下的读书笔记全是白费劲。哈贝马斯的《通往奴役之路》的阅读情况也大抵相似。

        《蒋经国回忆录》、《国家记忆》也是我今年对小书店作出的贡献。好歹也算了解一些史料。

        我家有一本《独立宣言》。宣言本身大家也都熟悉,但这位翻译附在后面的那篇文章实在写得好。由此,我记住了唐诺这个名字。我们小书店里进了唐诺的《阅读的故事》,我赶紧买下。原以为是个关于阅读的高雅八褂集子,其实不是。唐诺选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本小说《迷宫中的将军》来做全书的线索,这个选择,虽然与阅读这样一个现实与迷幻的活动非常契合,但很难摆脱阅读过程中的那种巨大苍凉空旷的感。孙甘露在他2010年的博客上有一篇文章专写这本书,他说:“这是一部精妙之书,也是一部繁复之书,它涉及的既是阅读之理性也是阅读之迷思,在最基本的意义上,这也是阅读的必由之路。”

        冯象的《政法笔记》也是今年买的。他的书我以前买过好几本,包括他翻译的《摩西五经》,《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木腿正义》、《创世纪》。按说法律与信仰本就是同质,理由不言自明,但我读他的书,法律基本作为背景音乐。为什么会这样,这里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

        我的阅读来源更多还是来自网上购书和KINDLE下载,因为来得方便,所以读得也快,突然发觉,对某人的书,读得多了感觉竟然会变。比如董桥,以前总觉得他“老小资”说来说去不过这点趣味,下载他的书,不外是好读,在等人等事等车时拿出来看几段再好不过。多读以后发现,董与政治与社会相处自有他那一套,他并不是个单纯的“老小资”。再比如香港著名言情作家亦舒。下载她的书也和董桥的目的一样,后来发现她后期的一本《伤城记》竟然很不一样……

        今年网购的书比较多,各种网都买过:当当、京东、卓越亚马逊。印象较深的是以赛亚·伯林的《苏联的心灵》。这个以赛亚也是个先知式的人物,他当时就断定,许多人连“内心的流亡”都不能拥有,他们维持生存需要透支心智,根本不能考虑自己真实的想法,他们“不可能遁入使自己秘密地保持异见和精神独立、探求自己真正信仰的内心世界”。

        要赞一下京东商城送货之快。晚上在网上下单了一册郜元宝兄翻译的《哥林多前后书释义》,第二天下午快递就送到家中,晚上就能躺在床上看起来了。这本书他译了两年,极其辛苦。但也只好他来译,别人译这类书实在不行。

        当然,因为我的工作,常有别人会送我一些书。送来的书有不喜欢的也有非常喜欢的,如马慧元的新书《宁静乐园》。陆扬和潘朝伟著《〈圣经〉的文化解读》,成了我复读几遍的心爱之书。

        今年下半年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和先生一起去美国,在旧金山入境,租了一辆车一路横穿美国大陆,在纽约还了车出境。当时带在身边的书一本是“孤独星球”系列的《美国》一本是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在美期间,每天没其他的事可干,就是写写日记,看看书。这一本书,可以说是在一个个不同的汽车旅馆里读完的,也可以说是在加州的海滨,亚利桑那州昏热的大沙漠,阿肯色的明媚的小石城,中西部无边无际的公路,弗吉尼亚大学的青葱校园,华盛顿、纽约的繁华大道上……读完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