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都市乡村

    ——品读苏黎世

    周 静 陈瑾羲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2月19日   20 版)
    班霍夫大街

        如果说提到巴黎大家首先想到的标签是浪漫,提到纽约首先想到曼哈顿的繁华,那么说起苏黎世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世界金融中心?奢侈品天堂?还是阿尔卑斯山下的山村?的确,苏黎世是瑞士联邦最大的城市,每天这里进行着海量的金融交易,在班霍夫大街(Bahnhofstrasse)几乎可以见到所有现代都市的活动。苏黎世也是世界上消费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是,在大都市的光环之下,每一个到过苏黎世的人在离开时所能记住的,并不全是这里的银行业多么发达,城市设施多么奢华高档,而是其高品质的生活。苏黎世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多是一个绿草蓝天、静谧悠然的坐落在苏黎世湖边的现代都市,既有丰富的城市生活,又能享受自然风光,动静皆宜。

        很多人把苏黎世称为“苏村”是不无道理的。相比起熙熙攘攘的大都市,这里随处可见的农场,甚至城市中都能看到的农田,让苏黎世充满了乡野的味道。苏黎世有大都市方便的生活,多样的选择,也有乡野间清新的空气,闲适的节奏。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结合,让苏黎世成为世界上最为宜居的城市之一。

        然而苏黎世今天高品质的生活,并不仅仅是自然和历史的恩赐,在我们看到的安静、平和、高效率的背后,实际上有他们对待城市建设的极为严谨和认真的态度:从对待自然环境的谨慎到对待基础设施的细致,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到新建筑的立项,不管是城市的管理者还是市民,都在用国际大都市的视野和资源精雕细琢着这座湖边小城。

    城市与水

        苏黎世遵循着择水而居的城市选址规律。“苏黎世”(Zurich)这个名字的本意,就是“水乡”。城市主要城区坐落在苏黎世湖的西北岸,沿着利马特河一线展开,呈现东南向西北的带形分布。在这里,城市与水有着非常密切的共生关系。可以说,苏黎世湖和其支流利马特河是苏黎世城市的灵魂。每一个来过苏黎世的人都对清澈的湖水和湖中自由游弋的白天鹅印象深刻。河流两岸的滨水地带,成为水体与城市的缓冲,也是城市最为活跃的公共空间。漫步在湖边,一面是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几乎零距离的亲水体验;一面是活生生的都市景象,有现代的办公楼,也有精致的住宅或者小咖啡馆。无论老人还是小孩,艺术家还是流浪者,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让自己惬意的空间,这种乡野和都市之间随时切换融合的体验,正是这个城市的魅力之源。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择水而居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带来良好的景观,迎合人们天生就有的亲水的原始心理,另一方面滨水城市通常直接选择河流湖泊作为生活用水或者饮用水水源。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生活污水排放势必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苏黎世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湖水一度也曾严重污染。然而,政府和市民都认识到城市的水体和滨水区域的塑造对城市空间品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们共同为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通过坚实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终于使得湖水恢复了清澈的面貌。今天苏黎世湖清澈见底的湖水也蕴涵着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

    新城与旧城

        苏黎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城市起源于通往罗马帝国水路上的一个税关,至今仍可在利马特河畔看到罗马时代城墙的旧址。

        沿河流两岸的众多教堂通过河流上的几座桥梁相互呼应,河流作为轴线串起两侧的建筑,河流两岸向城市腹地延伸出古老的街道。长期的和平让各个时期的建筑在苏黎世都得以完整地保存。河流、街道和建筑构成了苏黎世老城区的基本结构和景观。

        随着城市的发展,苏黎世的城市范围不断扩张。原有的城墙曾遭到部分拆除,但护城河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今天,护城河的范围基本界定了老城的界限。新城的扩张并没有以拆毁老城为代价,也没有把老城当作文物彻底圈囿起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苏黎世一直保持着对旧城和历史足够的尊重,与此同时也会满足人们对当代城市生活的新需求。比如闻名世界的班霍夫大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发展迄今聚集了众多具有当代功能的建筑,如市政办公楼、银行、商店等,如今扮演着世界金融中心的角色。众多历史建筑的存在,并没有让这条街道给人腐朽陈旧的感受。与之相反,它们经过修缮还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又提供了现代商业步行街的功能与服务。在这里,市民和游客,可以体验到历史与现代、当代与传统交相辉映的城市空间氛围。

    城市交通

        不得不提苏黎世便捷高效的城市公交系统。这个体系囊括了公交车、有轨电车、城际列车,甚至还有摆渡船只等一系列出行方式。每一班交通工具都有精确到分钟的时刻表。这些时刻表在网络和每一个公交站点都可以清晰地查阅到。结合GPRS系统,苏黎世的公共交通十分精准,换乘亦十分方便。跟每一个苏黎世当地人聊起它的公共交通,他们都会非常自豪地告诉你,这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快捷的公交系统。如果你迟到了,告诉别人是因为乘坐公共交通的原因,瑞士人会把它当作不折不扣的借口。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公交系统被列为优先考虑,有时甚至以牺牲城市空间为代价。确实,许多商业和活动的聚集,都是由公共交通聚集带来的。尽管广场在欧洲城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苏黎世却常有公交站台或轨道设置或穿越其间,可见苏黎世对公共交通的重视。广场被称为城市的客厅,在欧洲城市中,城市的主要广场往往精心设计,或是由重要的建筑围合四周,成为城市公共交往的中心,市民活动的场所,也是重要的城市景观。如伦敦的特拉法尔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巴黎的孚日广场(Place des Vosges),罗马的圣彼得广场(St. Peter's Square)等都已成为城市的象征。而在苏黎世,并没有尺寸巨大的广场,只要有人流聚集的地方,就有便捷的公交配套设施。在很多情况下,苏黎世将纵横交错的公交轨道、站台等引入广场,以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目前大部分以广场命名的车站名,如伯尼纳广场(Berninaplatz)、布黑格广场(Bucheggplatz)等,原先都是城市广场,如今都已成为公交枢纽和换乘中心。比较突出的案例是帕拉德广场(Paradeplatz),它原为班霍夫大街上重要的景观节点,也是苏黎世临湖的城市客厅。如今,广场被交通岛占据,空间亦被交通轨道分割。帕拉德广场作为交通枢纽的现实作用已经超过传统的城市广场的象征意义。这样的改动或是牺牲是否值得,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就苏黎世这个城市而言,在其现有空间、历史条件和现代生活的各方面均衡中,它给市民生活提供了高效的可能性。

        同样出于以人为本、尊重市民生活等方面的考虑,苏黎世也大力提倡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的出行方式。其城市道路,无论有多狭窄,都会划出一定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一般的公共场所都有专门辟出的自行车停放处,市政府在全城各处亦设有自行车租赁点,提供免费的租车服务。只要购票,将自行车带上公共交通亦是常见的状况。在城市设计方面,主要的城市街道也设置了连续的人行横道、行道树、座椅等设施。在道路行使权方面,机动车总是会避让行人先行。所有这些都为苏黎世创造了友好的步行环境。选择自行车和步行出行,不仅是政府和相关部门鼓励的绿色出行方式,亦是民众和游客相当不错的城市空间体验。

    城市与艺术

        苏黎世是一座艺术繁荣的城市。在这里,不仅是古典和经典的艺术源远流长,现代和当代艺术活动也非常活跃。著名的“达达主义”就是在苏黎世发源的。1916年一战期间,一群欧洲流亡苏黎世的艺术家成立了一个活动社团,通过讨论艺术、出版期刊、示威等方式来反对战争和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该社团取名叫“达达”。此后,“达达主义”蔓延到柏林、纽约和巴黎,遍及西方艺术圈,对此后的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苏黎世如今繁荣多样的艺术也曾经历过新旧交替时期。1980年以前,歌剧院、艺术博物馆、音乐厅和演艺剧院等经典的城市艺术机构在苏黎世的城市文化生活中扮演着主流的角色,这些重要的经典艺术得到政府的大量扶持。相比之下,一些非主流的小众艺术受到的支持就相对较小。为了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1980年苏黎世爆发了“歌剧院骚乱事件”,数千名激进的青年聚集在歌剧院门口抗议政府给歌剧院高昂津贴。此事件以政府妥协、将一座废弃厂房改建为青年文化中心作为结束。尽管自此之后各种艺术的发展又经历了各种波折,但多种多样的艺术在苏黎世都有了一席之地。

        还值得一提的是艺术文化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出台了工业限制政策,意欲改变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苏黎世大量的工厂停产,其厂房和附属设施被闲置。由于厂房建筑特殊的形式,这些闲置的工业建筑并不能很快被完全重新利用,拆除它们又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时间。这些城市中的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在当时成为一个问题。瑞士的当代艺术家们抓住了这个机遇,将它们改造成各种艺术空间。利用废旧厂房租金价格低廉、空间较高适合艺术创作等优势,当时的瑞士非主流艺术家们迅速占据了这些空空荡荡的厂房,将它们改造成艺术工作室、剧场和画廊等,这也成为他们交流想法和艺术创作的基地。原本空置的厂房成为各种艺术空间,艺术活动给原本造成消极影响的城市更新注入了新兴元素和经济活力。

    文化与融合

        瑞士是一个多民族混合居住的地区,官方语言就有四种。阿尔卑斯以北与德国和奥地利接壤的为德语区,西部与法国接壤的为法语区,南部与意大利接壤的为意大利语区,中部仍有小部分的罗曼什语区。作为瑞士最大城市的苏黎世,其城市品格亦融合了多种民族的特性,其建筑与城市既有德意志的有序和严谨,又有法兰西的创意与浪漫,还有意大利的历史与传统。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建筑系,就培养出了既有像Gigon Guyer这样的崇尚结构逻辑的德派建筑师,也有像Luigi Snozzi这样的意大利语区提契诺学派的建筑师。苏黎世的城市中也分布着多样而突出的现代建筑。

        苏黎世曾多次当选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从城市风貌看,其城市空间简洁而朴实,看似不着痕迹,细看则拥有丰富而精确的细节设计。建筑与设施品质卓越,坚固耐用。从基础设施看,这里有着世界最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在保证城市正常给排水处理的同时,还能让你在漫步湖边时享受到清澈见底的湖水带来的感动。从交通设施看,这里亦有全世界最高效的公交系统,可以让你在便捷的通勤之余自由地往返城市与乡村之间。其艺术和文化生活亦让人流连忘返。这里的展览、演出等极为丰富,加之艺术多样繁荣,是人们追求艺术生活的理想之地。最值得称道的是城市与乡村相互交融。人们既能在苏黎世的现代都市设施中享受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亦能在自然风光中享受田园之乐。每到周末,市民都会出行徒步爬山、湖上泛舟、玩帆板,或是享受温泉。冬季的苏黎世则更是滑雪圣地。瑞士得天独厚的阿尔卑斯山脉成为现代金融中心苏黎世的厚赐,而管理者们朴实低调、井井有条、追求人性化的管理,又使得这些厚赐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