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一个记者的感悟

    王庆同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2月12日   20 版)

        庄电一是新闻界的全国劳模。他所著的《记者的感悟》内容有三:一是杂文时评篇(102篇);二是新闻研究篇(27篇);三是工作经历篇,新闻的回顾性文章、发言等(40篇)。全书35万字。

        庄电一是《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他1984年就在这个岗位上,迄今已经28年,没有挪窝。他发表了4000多篇、四五百万字,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各地都有他的“粉丝”。他4次被评为“宁夏优秀新闻工作者”,3次成为“宁夏十佳记者”,2次入选“宁夏名记者”,两次被授予“宁夏先进工作者”(省级劳模),入选“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201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称号。

        我读了《记者的感悟》里的文章,自然而然想起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为有源头活水来”。庄电一的新闻、文章写得好,不就是因为他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了养分么。

        杂文时评篇文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上手就放不下。有一位比庄电一小几岁的人,开始叫他“庄老师”,庄说“叫老庄吧”,他说“那怎么可以,您就是我老师”。后来这人得了一些奖,改叫“老庄”了,再后来叫“庄电一”,原来他当官了。庄电一写了一篇杂文说:称呼就是称呼,不必太认真;细究一下称呼,可以窥测到一些人的内心世界,有些称呼里含有不少“成分”呢;不必较真,随意一些也就洒脱了。(《“庄老师”——“老庄”——“庄电一”》,此文发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后被《深圳特区报转载》)

        庄电一看过某大学学生写的困难补助申请,竟词不达意,短短几百字有十几处差错。庄电一写了一篇《写不好汉字,用不好汉语,是中国人的莫大悲哀》,指出:汉语书写水平、运用水平的下降,是十年浩劫对文化破坏的“后遗症”,是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恶果,是电脑“过度依赖症”生产的“副产品”,是各类教育、评定活动对外语的过高过分要求的“综合反映”。文章呼吁,重视这个问题,爱国请先从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开始。

        庄电一看了《康熙微服私访》电视剧,说康熙了解到许多令他瞠目结舌的真实情况,成了康熙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他写了篇《微服私访好处多》,简要回顾历史后指出:如果有些领导摆脱各级干部的层层包围,直接到人民群众中间,亲口问问他们:吃大锅饭好不好?粮食亩产能否达到20万斤?钢铁是如何炼的?那么,许多失误就可以不发生或早纠正。文章语重心长地说:同领导同志大张旗鼓地下去视察相比,微服私访确实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这篇文章写于1998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庄电一14年前提出的这个问题能不能引起高层重视,可能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问题。领导听的都是“围城”里的话,正确的决策从何而来?文章提出这么重要的问题,却没有说我这问题如何如何重要,更没有火爆三丈,而是讲清道理。这就是庄电一杂文时评的风格。

        这样一种风格的杂文、时评,有人或许会觉得不过瘾,而笔者觉得心平气和又能一针见血,那是文章的高境界。真正有助于“洗脸”的,可能是“温吞水”。再说,写文章的人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伟大,你横眉怒目的一篇文章,未必能救世。把道理说清楚,影响了很多人,才可能产生积累效果。

        新闻研究篇和工作经历篇文章的特点是,看似谈采访、构思、写作的故事,实则有相当的理性思维贯穿其中,虚与实得到巧妙结合。庄电一概括出不少精辟的判断、理念和感慨,如:“没人理睬,就是文字垃圾”、“任何藐视社会舆论的人,最终都会被社会舆论所藐视”、消息“不多说一句废话,不漏掉一个必须说明的事实,就可以了”、 “我当记者的幸福感仍然很高。我所从事的职业带给我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已经陶醉其间了”……特别是他结合自己的观察,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记者只满足于出席会议,参加活动,编材料,抄材料……有些记者离开现成材料就不会写稿。现在有必要提醒每一个记者:请你统计一下自己过去发表过的作品,看看有多少是自己真正深入采访写出来的?有多少是用了二手材料?我相信这样的统计,会令人震惊的。” 

        由于他忠于自己的观察,具有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两次先于国家职能部门和政法部门的决策而写出文章,或决定不写文章。一次是2006年7月,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写了一篇文章,其中对过多使用塑料袋提出尖锐批评,被中宣部评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宣传的一等奖;几个月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出台“限塑”政策。他在这篇《用科学发展观实践、宣传科学发展观》的业务研究文章里说:“虽然不能说这是我这篇作品的作用,但我还是为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曾经做过一点有益的工作感到欣慰。”(2006年7月30日《光明日报》述评《“用完就扔”:不该成为时尚》)。另一次是2009年一篇《我一眼看破王细牛》文章透露的,文章说: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王木匠”王细牛,冒充外资企业董事长,骗过宁夏、内蒙古两地高层,诈骗十几亿。当时,王细牛以“金鹰国际集团董事长”的身份扬言投资8.3亿元改造宁夏宾馆。当时被称为宁夏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引进外资项目,宁夏有关部门召开规格很高的新闻发布会,王细牛坐在主席台中间位置,满身名牌,派头十足。庄电一也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他从王细牛的神态、举止、回答记者问的表达能力,怀疑这是一个骗子。散会时,他向同行说出了怀疑,并对这个重大新闻不置一词,一个字也没写。后来,王细牛骗局揭穿落网。庄电一说:王细牛的骗术并不很高明,我作为不相干的人,没有与他直接搭话,就将他一眼看破;水平更高的人,与他接触更多的人,为什么不能看破呢?新闻工作者被骗上当,写了不该写的人物,写了不该写的内容,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损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我觉得,这篇文章实际上超出了新闻研究的范畴,它启发我们思考一些更重要的问题。

        如果有谁找新闻工作的实例加理论分析,这本书是最恰当不过。写过一些好新闻、好文章的人很多,但像庄电一那样近30年不动摇,好文不断,真不容易。庄电一是把别人喝茶、谈天、打牌的时间都奉献出来了。

        《记者的感悟》,庄电一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3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