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湘巴藏戏

    简默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2月12日   03 版)

        此刻,我们就在藏戏中间,或者说,藏戏就在我们中间。眼前表演的藏戏是一出传统藏戏的片段,讲述的是唐东杰布历尽磨难建桥的故事。

        演员们中有一位老者扮演唐东杰布,他赭黄色阔边荷叶形帽子下,白发披拂,白须飘冉,手持一条一端尖尖的“达达”,神情沉稳凝重,类似京剧中的老生;两位十一二岁的孩子,都穿着戏服,戴着戏帽,表情兴奋,举止踊跃;两位装扮整齐的年轻人,戏服上有长长的袖子,表演起来一抖一收,类似我们熟悉的水袖。

        伴随着鼓钹声,演员们专注地跳着,闪转腾挪,身形变化,动作一致。所有身上穿的、头顶戴的、手中攥的,都派上了用场,浑然一体地融合在一出戏中,构成了大千世界的一个场景。牦牛们相互戏耍着,稳健地穿插在中间,展现着一副人畜和谐同处的愿景,就像我们一路所看到的。不知是谁唱了起来,声调高亢嘹亮,圆润浑厚,犹如出林山雀,第一声鸣叫刺破了夜的沉寂,唤醒解冻了江河;又似裂帛之声,第一道阳光率先迸射出天幕,照亮激活了雪山。

        藏戏起源于公元14世纪,传为高僧唐东杰布所创。我在大昭寺见过唐东杰布的画像,这位白须白眉、神态安详、慈善可亲、腰系白氆氇僧裙、身披牦牛毛藏毯、手持八千万节铁索的高僧,就像我们身边最老的爷爷,但他却是当时西藏最著名的建筑师,藏戏的开山鼻祖。藏族人民一直视他为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创造、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唐东杰布博学善思,是一名有造诣的学者和得道高僧,被众人尊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那时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梁,湍急凶险的江水随时吞噬着试图过江的百姓。唐东杰布立下宏愿,发誓要在西藏的江河上架设一座座铁索桥,造福于民。有人嘲笑一无所有的他是彩云里跑马,石板上耕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尊珠仰巴”(意为“疯喇嘛”)。但他毫不气馁,跋山涉水,到处向百姓解释建桥的意义,赢得了许多人的信赖和支持,终于在1430年建成了雅江上第一座铁索桥———曲水铁索桥。

        在不断地建桥中,唐东杰布为了募集到更多的钱,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七位美丽善良、能歌善舞的姐妹,组成了西藏第一个藏戏班子,采取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和历史传说,劝谕人们积德行善,出钱出力,共同建桥。在演出中他逐步完成了藏戏由佛教跳神舞蹈向戏剧的过渡,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糅合到一起,创作出一种舞蹈、唱腔和人物性格浑然结合的表演艺术,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

        他带着两支队伍,一支专司建桥,另一支表演藏戏。他在将善的种子撒遍西藏大地的同时,也播种下了藏戏的种子。在他的一生中,他用不停地奔波演戏化缘募集到的钱,集中大批冶炼工匠和民工,共修建了58座铁索桥,被人们亲切地赞誉为“铁桥活佛”。

        而藏戏也发展衍生出了白面具派和蓝面具派两大流派。眼前的湘巴藏戏正是蓝面具派的四大流派之一,作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它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融汇了众家声腔特长,吸收了湘河两岸民间歌舞艺术和湘巴噶举派祭祀仪式的部分风格,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演唱风格。

        鼓声止了,钹声停了,藏戏戛然结束了,留下了雄浑高亢的说唱萦绕在蓝天白云间。它和所有扎根高原的艺术一样,都深深烙上了高原的印记,一抬足、一张口,那种大江大河的气势便滚滚涌出,那种离太阳最近的骄傲便如热浪灼人。

        戴蓝面具的演员们一起揭下了面具,高举着手中的“达达”,整齐地站在我们面前,他们都是清一色的小伙子,个个朝气蓬勃,一张张又黑又红的脸膛上,浮现着随和轻松的笑容。

        那两头黑牦牛也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竟分别是由两个成人披上道具扮演的,其中竟有一位垂垂老者,白发间盘着一条红布。

        这一出短短的藏戏,我至今也不知它叫啥名字,但其中老人、年轻人和孩子的共同参与,营造了一种在艰苦劳作中欢欣鼓舞的氛围,让我亲眼见证了藏戏像源远流长的雅鲁藏布江,从唐东杰布时代一路流来,流到了今天,又像扎什伦布寺绵延不绝的香火一样,传到了孩子身上,使他们每天生活在藏戏中间,自然而然地口耳流传着藏戏。

        藏戏班在收拾着道具、服装,一旁并排停着他们的摩托车,像来时一样,他们将骑着摩托车带着藏戏回到他们的家园。这就是藏戏,摩托车们能够载着到处奔跑的藏戏,正是它活跃的流动性和强大的平民性,它才一直保有旺盛的生命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