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一个人与一本书的60年

    王杰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2月12日   14 版)

        日本哲学家松村一人1944年在日本出版的《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中译本2012年10月由九州出版社首次在国内出版,译者是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哲学家、教育家韩树英。   

        现已九秩高龄的韩树英从1952年就提出翻译该书建议,1953年开始翻译,1959年翻译完成,1963年根据原著新版重新校订,2011年重新统一学术用语,2012年11月中译本正式推出,历经60载。韩老与《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60年的故事,讲述的不仅是一本书翻译著作出版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对信念的坚守,一位学者严谨治学的过往。

        出版几经波折

        松村一人是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在日本有关哲学的论战中崭露头角,他将德文版黑格尔《小逻辑》、恩格斯《费尔巴哈论》、俄文版列宁《哲学笔记》、中文版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翻译成日文在东瀛出版。他的著作《辩证法的发展——以毛泽东〈矛盾论〉为中心》对毛泽东的矛盾论做了非常有学术价值的研究。

        1952年,时在中央党校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的韩树英在搜集关于黑格尔哲学的日文研究著作时看到松村一人的《黑格尔的逻辑学》。韩树英感到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黑格尔逻辑学进行的系统分析,视野广阔、细致入微,提出的一些新问题和见解,比之当时可以见到的一些苏联学者的有关介绍性论文,颇具独到见解和参考价值。1952年,当国内一家出版社希望韩老推荐一些苏联以外国家学者的著作时,他就积极推荐此书。出版社经过研究,即约请他翻译。这份约请对于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的韩树英来说,自是不二人选。日语是韩老用来阅读和研究的工具,之前却从未想过从事翻译工作。当时他非常希望将松村一人关于黑格尔逻辑学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国内同行,使国内的研究尽快赶上世界同行的水准。当时正值而立之年的韩树英没有料到,日后他会和这部著作打了60年交道,虽然担任教研室副主任有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但他经过十年艰辛努力,于1963年基本完成译稿。命运多舛的是,当时他被无端牵连进批判“合二而一”的大规模政治运动,不能将译稿交给出版社。

        两年后运动告一段落,因韩老的“错误”还未超出“人民内部矛盾”,经请示,准予将译稿交付出版社。出版社排出译文清样交韩老校阅,准备正式出版。1966年“文革”骤起,韩老自知夙愿难偿,只好又将排好的清样压在手里。这一压又是十年。

        “文革”结束后,韩老看到了曙光,了解到原书出了修订新版,老人决定将译文根据新版再逐一改校。这期间韩老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副校长,教学、行政和科研更加繁忙。1977年12月8日,在当时主持中央党校工作的胡耀邦同志的支持下,韩老和教研室同志一起,率先开始对康生进行揭发批判。1978年7月28日韩老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一分为二”是普遍现象》一文,阐明了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的辩证法,论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对当时推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那个与时间竞赛的年代,韩老用了又一个十年,将译稿改校完。哪知当韩老将改好的译稿交付原约稿出版社时,早已物是人非。出版社开始实行企业化经营,讲求经济效益。韩老理解出版社的难处,悄悄地又将译稿锁进抽屉里。

        笔者自1983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央党校出版社工作,其间15年与韩老一家自是熟稔,但却从未听韩老提及译作出版之事。以韩老当时的威望,无论人情抑或威望,在党校自己的出版社出版并非难事,但他只字未提。时隔多年,韩老道出心声:在我国能看这本书的屈指可数,能正确认识其价值的,更加寥若晨星。较少的印数会增加出版社的负担,让人为难。

        60年来,韩老始终关注国内关于黑格尔逻辑学的研究,认为该书没有失去重要参考价值。2010年,年届90高龄的韩老对译稿学术词语根据国内最新用法再度作了校订。2011年3月,当九州出版社告诉韩老愿意出版《黑格尔的逻辑学》中译本时,老人没有表露出太多兴奋,而是将译稿再次校阅一次,精确到每一字每一词。 

        锲而不舍

        韩老翻译出版这本书多次遇挫却锲而不舍,他说,60年的坚持力量来自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性。

        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留学期间,韩树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知马克思的辩证法来自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和发展。随着深入研究,他坚信不断深化经典作家关于对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应有的科学态度的一系列论述,特别是其中关于在改造中将其成功地应用于新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创立,用于《资本论》写作的论述认识是非常必要的。恩格斯说到这种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创立和黑格尔思维方式的联系时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其他哲学家的地方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1872年,马克思又亲自写了对自己的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的经典性论述。

        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岩崎允胤在其1971年出版的《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序说》一书中评价松村一人的《黑格尔的逻辑学》在当今都没有失去它的意义,是为解决列宁提出的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课题所积累的坚实的努力成果。

        这个评价代表了日本哲学界的观点,也是韩老想把日本学界为完成该课题所达到的水平及收到的成果,力荐给中国读者的动因。

        韩老认为:《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独特的理论贡献在于:黑格尔的由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组成的庞大体系,是哲学史上建立包容最广泛的统一世界观的一个尝试。指明了世界观和各具体科学的“普遍和特殊”关系,区别了和研究思维形式的形式逻辑不同,黑格尔逻辑学“有客观价值和存在”贯穿于存在所有阶段的最普遍的规定。这种最普遍的规定就是范畴。它是亚里士多德以来对包容最广泛的范畴的研究,黑格尔的逻辑学企图网罗范畴的全体。

        当世界出现“双重幻灭”时,韩老从马克思主义逻辑的真理性中找出了现实的答案。所谓“双重幻灭”,一是指一些人看到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加之资产阶级政客和文人的以资本主义胜利而宣告“历史的终结”的鼓噪,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学说期望的幻灭感。另一种则是,从7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滞涨”期,显示出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期的告尽。20世纪末,由美国的“次贷”危机,人们看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没有达到其标榜的自由、平等、人权的普遍实现,反而从多方面暴露出产生这些危机的社会制度根源,于是就产生出对资本主义理念本身和制度的幻灭感。

        韩老认为:关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幻灭感,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资本论》的理论、逻辑结论中已阐明了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只是有待历史发展到广大群众切身体验到这一阶段的到来时才会呈现。“占领华尔街”运动,是数十年来“第一个将资本主义整体作为批判核心对象的群众运动”。([美]里·沃尔夫教授语)这是历史在证实着马克思理论逻辑的真理性的现实力量。至于由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引起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幻灭感,人们有着各种看法。如果上升到哲学层次加以概括,就应该想到并重视恩格斯的一段教导。恩格斯在毕生革命后,总结经验时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

        苏联社会主义的兴起,曾在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起到重大作用。但由于离开了辩证法,对社会主义的科学理念作了曲解,导致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反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坚持辩证法,反对照搬他人,以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面的经验为基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十年间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黑格尔的逻辑学》的现实意义

        韩老认为,研究黑格尔的逻辑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我们用辩证逻辑的规律来观察现代资本主义的演进;另一方面我们又要用辩证逻辑的规律研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帷幄之中对中日对立双方各自的优劣长短、质和量的消长变化等,作范畴的逻辑推演和实际运筹,根据这场战争的客观规律转化演进进而指导战争的规律,主导我方制成相应的战略,经历三个阶段,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韩老坚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其各方面的建设和改革,仍将沿着辩证逻辑范畴演进的原理,不断运用于实际的道路发展。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源泉、动力以及矛盾是什么?在可预见的未来,其发展要经历怎样的阶段?各阶段内外关系的特点又是什么?从辩证逻辑方面来说,这些都是应该认真思索并努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