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一直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的风向标,每册都能高度综合与概要反映国际上教育通信与技术研究的最新动向与趋势,对广大教育技术研究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时隔4年后新出版的第三版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不仅是因为主编易人(第一、二版主编为大卫·乔纳森(David Jonassen),第三版由斯佩克特德等三人共同担任主编),更是在于该书关于教育通信与技术领域的定位与未来研究的取向的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手册的第一版具有开创、奠基性的作用,第二版是对第一版的完善和更新。这两个版本在内容框架上大体一致。而手册第三版则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手册第三版的主基调是“谦逊、开放、多元”。随着技术的进步,教育通信与技术研究领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更具非线性和动态性。显然,通过简单的或单一学科的方法,是不可能解决复杂性的问题,因此教育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日趋多元化。面对多元理论,谦逊与开放是研究者应有的态度。这也是与后现代主义对待他者的态度相一致。
手册主编之一斯佩克特认为“传统研究和理论的两个方面——谦逊和开放,应该保留为我们的理论基础的核心”,一些研究者倾向于完全地抛弃传统的科学方法,但是这样做可能是草率的和无保证的决定。更谦虚的方法是利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适应和修正以适合于特殊的研究环境。“谦逊、开放、多元”的基调在手册中随处可见,如哲学视角分别介绍了“行为、认知、认知建构、社会文化、历史相对主义、情景理论”等,技术部分的“面向技术的研究”与“面向理论的研究”,模式部分的“整体任务”与“部分任务”,方法问题部分的“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等等。
在此须特别指出的是,在手册“面向未来的基础”章节,谈到最近5年来的重大研究发现时,编者认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如发现法和探究学习)的局限性更清晰了”。谈到最近五年来的重大发展时,编者认为“教学模式、设计与开发实践中,建构主义与工程学的教学设计模式之间的差异和紧张状态大大地缩小了。长期以来,建构主义与系统方法各自支持学习的计划和实施,被理解为不相容且常常是敌手。新近,整体任务模式、模式促进学习的模式和基于问题的学习越来越结合了系统与系统方法来设计具有建构主义学习原则的教学。建构主义与系统思想之间的重修旧好,部分是为了回应——努力支持复杂、动态和劣构任务中的学习”。
手册第三版的另一侧重点就是技术支持下的复杂学习(Complex learning)。这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在手册的前言部分,Joost Lowyck谈到关于教育技术的创新性研究演变时,讨论了教育技术研究所经历过的三种复杂性水平(微观、中观、宏观);在手册基础部分,继历史基础、理论基础之后,第三章旋即专门论述复杂性理论;从三位主编(斯佩克特、梅瑞尔、麦里恩伯尔)的研究经历与专长来看,都与复杂学习密切相关,如聚焦于完整任务的“五星教学模式”、面向复杂学习任务的“四成份教学设计模式”,且手册多个章节的论述都涉及到这两个模式,并探讨了面向复杂任务的复杂绩效的评价问题等。
那种认为把技术用于教育中就自然而然能够增强学习过程和获得高阶能力的观点,严重忽视了学习的复杂性。在技术—增强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更加具有高度的情景性、个体性、社会性和交互性。复杂学习的目的在于: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协调性质不同的各构成技能,实现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迁移。目前对复杂学习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流行的教育方法中以及教学设计的理论模式中。
书中许多新观点是发人深省的。比如,许多研究者长期以来认为:先前的知识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并心照不宣地假设:对新手学习者起作用的教学方法,对更高级的学习者虽是不必要的但却是无害的。与此相反,书中提出的“专家逆转效果”理论表明:对新手学习者能起很好作用的方法,可能对高级学习者具有反生产力效果(Counterproductive effects),反之亦然。对一个人起作用的东西(如心智模式,教学模式、方法等),可能并不能对所有的人都起作用。如此等等,都值得教育技术研究者深思,并做进一步的研究。
概之,手册第三版对我国广大教育技术研究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难得的良师益友。手册的主要读者群体是教育通信与技术领域的研究生及其导师、教学设计者以及研究人员,如博士生用于学位论文的研究评论(如国内外研究现状),教师作为讲授课程相关主题时的补充资源,研究者查找特定主题的要点评论。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