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之“基础”,不仅仅是在个体发展意义上,更是在国家和社会发展意义上而言的,其重要性无需赘言。身处于社会剧烈变革与转型时期,关注“基础”、立足“基础”、奠定“基础”是我们教育学人的立场和使命。近日所读黄书光等著《文化差异与价值整合: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激荡》(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就是这样一部站在“基础”的立场之上,富有教育使命感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史著作。在当下中国基础教育处于转型性变革的关键时期,“未来的教育之路该如何走”是每个心系教育的人所关心的问题,著者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关怀,通过研究百年来在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剧烈冲突的旋涡中,中国基础教育艰难改革的复杂形态、深层动因、理论特点和发展趋势,旨在为多元文化冲击和多重价值震荡背景下的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之理论创生总结本土经验,寻找学理支撑、奠定思想基础。
“如何从思想深层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揭示基础教育改革与时代变迁的互动关系,如何更具体地把握不同历史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学术脉动与价值走向”?① 著者为此劳神费思,精心构筑出了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著作,它不仅是近些年来关于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较为突出的成果,而且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著作。
首先,宽广的研究视域与独特的观察角度使研究精准深刻。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基础教育改革一直于社会的激烈动荡中艰难改革,虽然忧戚困顿,但“庸玉汝于成也”,各种极具历史穿透力和文化影响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却也层出不穷。这些思想、理论和实践,是中国教育界最宝贵的财富,它们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最好的注释和参考。有关 20 世纪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并不少见,问题是,我们要如何从20世纪的时间长河中打捞起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碎片,擦去其岁月的灰尘,如何将其融铸成文化和价值的明镜,毕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光与影?本著作进行了一次创新性的尝试,从思想深层与文化差异的角度研究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各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过程中,著者没有按年代来堆砌史料,没有仅仅挖掘和呈现史实,而是以文化哲学的高度,从价值观的层面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刻反思,揭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层动因、学术理据、发展脉络和主要经验,可谓高屋建瓴,独树一帜,实现了教育史研究的创新与推进。
其次,多样的研究方法与新颖的呈现方式使研究丰富生动。20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在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剧烈冲突的旋涡中蹒跚前行,其震荡之巨大,形态之复杂,动因之纠结不言而喻,要从思想深层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揭示基础教育改革的真相,探明基础教育“其然”和“其所以然”,研究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著者不惧艰险,迎难而上,从复杂性、系统性和反思性方法论出发,注重史论结合,注意多维与辩证,针对研究对象融摄历史叙事、逻辑比较、个案透视、田野调查、理论反思等多样的研究方法,并根据具体问题将这些研究方法进行有机组合,同时扩大并下移研究视野,深层次挖掘史实,将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教育叙事与文献参证、学理比较与个案研究、宏观勾勒与微观探讨有机统一,对20世纪以来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理论特点和文化走向等进行全方面审视、多角度透视,呈现出百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的丰富层次和斑斓色彩,最大程度地于纷繁复杂的历史之变中逼近真相,揭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内涵。这种多元研究方法的有机组织与综合运用让整个研究更加深入、更有新意,而且更能抓住重点、贴近真实,还使行文活泼生动,更具情境性和可读性。如第八章讨论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基础教育的畸变,为表现这一时期的特殊情境,著者采用了历史叙事等方法展开研究,在还原真实的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引导读者去体验并反思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浩劫。第九章讨论改革开放后素质教育思想的艰难探索时,著者对素质教育思想的萌发、争鸣、概念、内涵、特点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比较,以澄清决策界、理论界和实践界众说纷纭下人们对素质教育思想的种种迷茫和误读。第十章讨论当代社会转型期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时,著者运用典型个案透视和田野调查等方法展开研究,让读者更直观地体会基础教育改革的多元探索和理论创生过程。
第三,清晰的研究思路与透彻的理论分析使研究系统深入。著者表明其研究思路和框架是“时代为经,问题为维,立纲抓本,不求全备”②,从字里行间可以发现,“时代为经”是指按时间顺序从纵向上考查近百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而“问题为维”则是指按问题域从横向上多角度地拷问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思想变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阅读中我领会到,本书之“维”涉及的问题域主要有三:一是在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不同历史时期会出现不同的文化位移现象?如何在文化位移中把握文化自觉,如何更为理性地融入世界先进教育潮流? 二是在融入世界先进教育潮流过程中,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和原则来对待中西方及国别文化差异?既然完全抗拒和全盘西化都行不通,必须生成本土化基础教育思想,那么此时的文化取向究竟应是“向东走”,还是“向西走”?三是“全球化”使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却也携带着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基因,充满了陷阱。因此,究竟应如何在全球多元化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博采众长进行理性的价值整合?如何在价值整合的基础上致力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探索?正是以这三个问题域为“维”,著者展开了对20 世纪以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理论特点和文化走向的全面审视和深入分析。“立纲抓本,不求全备”应是指在研究与叙述中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确立研究纲领,抓住根本问题。著者提炼出了百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即: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明确文化取向——理性价值整合,并以此为纲领展开研究。第一阶段,分析教育改革者的文化自觉程度如何影响了当时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广度、深度和高度;第二阶段,研究在调和东西方文化差异、形成本土化基础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持有不同文化取向的教育者如何进行改革与探索;第三阶段,探讨在全球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者如何在理性的价值整合基础上进行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尝试。在三个阶段的研究中,著者匠心独运,准确抓住了百年中国基础教育各历史阶段的改革中关涉到文化走向和价值追求的重大问题,即使这些问题是敏感或悬而未决的也绝不回避。如第五章讨论国统区基础教育时,就抓住最能展示这一时期教育内涵的教育政策问题,并以山东和广西两地的区域比较方式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异同及其实施效果,为国统区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反思提供鲜活的注脚。
总之,此著作立足文化与价值观,眼界高远,角度卓异,理路深密,方法灵动,从文化差异与价值整合的高度研究了20世纪以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激荡,所做研究系统而深入,是一部兼具深刻内涵与较强可读性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力作,值得我们再三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