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以“发现”为目标

    梁 惠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1月14日   19 版)

        《在书山与瀚海之间》列入“东方学人自述丛书”,很明显这是一部自传性质的著作,传主杨镰先生兼具元代文学研究专家、西域探险家和作家等多重身份,其在元代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果和在西域多次考察的发现乃至以小说或报告文学而赢得的文学声誉,是其不同于一般学者、探险家或作家的个性特征,也是可以立传的前提和本书的亮点所在。

        杨镰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杨晦先生是20世纪的同龄人,早年以北京大学在校生的身份,直接参加了五四运动,后来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在琅琅读书声中长大的杨镰,记忆中,小时候他们家的邻居大多是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他的履历就与北京大学密不可分。如果不是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他以后的人生道路肯定会截然不同。1968年,被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所裹挟,身处逆境的杨镰,前往新疆哈密的军马场做了一名牧马人。临行前,父亲的好友冯至先生送给他一本书——《我的探险生涯》,这是瑞典人斯文·赫定写的关于新疆探险的书。由此,杨镰先生与新疆结下不解之缘。1972年他被新疆大学中文系录取,成为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197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乌鲁木齐市郊煤矿工作。1981年考入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有幸与钱钟书、俞平伯、孙楷第、余冠英、吴世昌等宿儒同在古代文学研究室,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文献研究。

        40多年来,他在北京的学术殿堂与新疆的荒漠旷野之间游走,在古老而遥远的“天山走廊”与“黑戈壁”之间穿越,留下了跋涉的足迹,也留下了辛勤的汗水与泪水。他说:“‘做复合型学者’是我的人生目标,也是我的‘珠穆朗玛峰’。但是,元代文学与新疆人文地理,两者之间的距离毕竟太大。距离大,是不是表示研究难度大?是不是一定不利于出研究成果?”他并不满足于在象牙塔里做一个书斋型学者,而是在学者、探险家、作家三重角色间自由转换,在学术研究、探险考察、文学创作三条不同的路径中游刃有余。不论是新疆人文地理考察,还是小说创作;不论是古代文学研究,还是文献辨伪,他始终以“发现”为目标来调整焦距,挖掘岁月深藏的“宝藏”, 探寻历史留下的谜题,在寻找失落的文明的同时,也在寻找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古老文明的传承者以及潜藏在文明史字里行间的永恒的情感。他说:“我不在乎瀚海、书山的间隔,有一联古诗我略作改动:‘书山有路勤为径,瀚海无涯苦作舟。’只要有‘发现’,就不会虚度一生。” 

        《在书山与瀚海之间》是杨镰先生的自述传和心灵史,是他个人学术生涯及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和全面总结,蕴含了丰富的治学经验和人生智慧。著名学者孙楷第、吴丰培、宿白、冯至、张政烺以及作者父亲杨晦等在书中浮现生动面影。全书集学术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实为当代学术史存留了一份不可多得的鲜活资料。 

        《在书山与瀚海之间》,杨镰著,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1月,3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