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自欺欺人是一种生存策略?

    陈蓉霞(本报书评人)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24日   12 版)
    《我们为什么说谎》,[美]戴维.列文斯通.史密斯著,李怡萍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25.00元
    《心智的构建——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英]Chris Frith著,杨南昌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32.00元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以自闭者的奥秘解码动物行为之迷》[美]葛兰汀、约翰逊著,马百亮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一版,29.80元

        不仅欺骗,甚至自欺欺人都是所谓正常人性的组成部分。而这种能力显然具有生存优势。人类明了死亡的不可避免,此时绝望恐怕就是正常的念头。但用普罗米修斯的话来说,我不仅让人类预料到死亡,我还把盲目的希望放在他们的心上。这里的盲目希望不就是一种自欺?但正是凭借着盲目的希望而非清醒的绝望,人类屡败屡战,繁衍至今。研究表明,人类大多都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诚实,撒谎是恶行,这几乎是共识。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多向孩子灌输如何以社会认可的方式来撒谎:比如,用礼貌委婉的方式来假装尊敬长辈、掩饰自己的真实动机等等,以便个体能够合群。自闭症患者的问题恰恰在于,他们不懂如何识别他人心智,因而也不会撒谎,也就不会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见《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生来就会撒谎。《我们为什么说谎》揭示的就是这一事实。

        首先,生物界盛行欺骗。比如,杜鹃鸟在别人的窝里下蛋,兰花以其酷似黄蜂的外形来吸引昆虫,就都是一种欺骗策略,最终它们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但且慢,读者也许会这样来质疑:生物界的这一欺骗现象不同于人类的有意欺骗。无论杜鹃鸟还是兰花,这种拟态现象(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来说)仅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亦即具有这一性状的个体因具有更多生存及其繁殖机会而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但通常所说的欺骗行为却出自于个体的有意操纵(与动机、意图有关),因而只有智力高度发达的人类(也包括灵长类)才谈得上欺骗。欺骗的定义正是由此而来。

        应该说,有意欺骗是一种理性的算计能力,它与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有关,与之对照,情感则是一种更为古老的功能,它更多与大脑的边缘系统、杏仁核等部位有关。童言无忌,与其说是一种赞美之词,还不如说是对大脑额叶皮层尚未发育完善的一种描述。很多时候貌似高级的理性往往难以掩盖原始情感的表达,皮笑肉不笑或强颜欢笑描写的就是此种情形。因此有意欺骗更有可能被对方识破,因为表情会不由自主地泄露天机。顺便提及,“表哥”杨达才,因其在一场严重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现场面带微笑而引起网友公愤,搜索表明果真这是一个贪官。他事后的辩护却是,那只是一个不恰当的细节。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一个关键性的细节,盖出于内心深处情感的自然流露。若要杜绝这类情感的背叛,自欺能力就至关重要。自欺让我们真诚地说谎,先骗过自己,才更容易欺骗别人。大脑恰恰具有此种能力。《我们为什么不说话》一书对此有深刻的讨论。

        正如该书作者所言,若把大脑比做计算机,那么,键盘就是感官系统,负责输入信息;屏幕显示的内容就是输出,表现为机体的行为或意识;而中央处理器的运作方式则不为我们所知。这一类比的关键在于,意识本身如同行为,也是一种输出形式而非思维本身。但习惯上,我们却把意识等同于思维过程,或者说就是中央处理器的运作过程。笛卡尔的哲学正是建基于此,“我思故我在”的背后体现一个重要主题:我的思考对我自身来说,完全是透明可及的;他人的思考才是不可及的。对于笛卡尔哲学的最早颠覆也许源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对于现代心理学的最大贡献不只体现于他的潜意识理论,他还有一个重要论点,即认为,意识不是思考的本质,意识本身就是大脑的输出形式。同时,相对于整个潜意识来说,我们意识到的内容只是冰山一角。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异常之高,而进入意识层面的内容却极其有限。情绪反应也是如此,在我们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之前,情绪反应已经产生,“情不自禁”就是对此的生动描述。因此我们很难掩饰自己的情绪。也许因此而可推论,我们在潜意识层面解读别人心智的能力,必定比在意识中还要强。这正是本书作者的看法。此推论是否合理合据,暂且不论,不过由此却令笔者想到一个例子,那就是梦境。仔细想来,梦境中的逻辑也许荒谬,但情感却永远是真实的。正因如此,梦境值得分析,其价值也许不一定是在精神分析学这样的层面,而是通过解读其中反映出来的情感,来判断我们对某人某事的好恶,这种好恶因为表现在梦境中,或者说表现在潜意识中,而比我们清醒时的意识更具可靠性。

        有鉴于此,有学者认为必须区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智(mind)和大脑。心智是我们意识到的内容,而大脑则是幕后的运作过程,它不为我们所知。其实我们所意识到的只是我们的意图,而非行为过程本身。但大脑却给我们一种错觉,似乎是我们的意图操纵了我们的行为。(见《心智的构建——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本书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也表明,在我们有意识地做出决定的1/3秒前,我们的大脑就开始准备执行动作了。这一区分意味深长。自欺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大脑自行完成了欺骗过程,但它显示给意识的却是,这不是一个欺骗行为。可见大脑是在有意撒谎,其效果就是,它让主体不动声色地完成欺骗行为,从而更容易瞒过对方的反欺骗装置。自欺能力因此而胜出。

        精神病学家曾经认为,抑郁症患者的问题在于,他们欺骗自己,拒绝真实。但近来的研究却表明,情况恰恰相反。比如,正常人性都带有浮夸倾向:当成功时,我们会夸大自己的功劳;当失利时,则把责任推卸给其他人。但实验揭示,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不论结果是胜还是败,他们对自我的评价都更符合实际情况,或者说,对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评价,抑郁症患者的判断通常比正常人更准确。结论就是,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之一就是缺乏自欺。还有研究表明,高度自欺与传统上所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心理障碍的发生恰在于自欺程度低于正常值。原来不仅欺骗,甚至自欺欺人都是所谓正常人性的组成部分。而这种能力显然具有生存优势。人类明了死亡的不可避免,此时绝望恐怕就是正常的念头。但用普罗米修斯的话来说,我不仅让人类预料到死亡,我还把盲目的希望放在他们的心上。这里的盲目希望不就是一种自欺?但正是凭借着盲目的希望而非清醒的绝望,人类屡败屡战,繁衍至今。研究表明,人类大多都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

        但自欺必定有其限度而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根据进化理论,人类同时应该演化出反欺骗这一侦察能力。但精心设计的实验表明,绝大多数人没有能力识破谎言,只有极少数人,大约是千分之一,才具有无比寻常的识破谎言的能力。这是因为他们会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对方的脸部表情上,从而捕捉到对方撒谎的蛛丝马迹。

        想象一个社会,其中的每一个体,都能够在意识层面敏锐地洞察别人的意图,我们的每一个心思,都将被旁人所捕获,张爱玲曾经设想过这一世界,她的结论就是,人生不值得过了。确实如此,这将是一个高度不稳定并且必定会崩溃的社会。于是,进化必定会筛选出这样的人,他们能够成功地隐藏自己的动机,但与此同时,反侦察的能力也会随之而增强,识破他人心智恰是人类拥有的非凡能力。顺便提及,这一识破能力也正是同情心、换位思考乃至道德感出现的前提。这场军备竞赛的结果就是自欺能力的胜出。自欺作为一种更有效的欺骗策略,其实也意味着,如果我们自身的动机对自身都是一个谜,那又遑论识破别人的动机呢?天机永远不可泄露,只因它们决不出现在意识层面。这就是大脑的妙计。人类因此而得救——我们得以生活在一个尽管磕磕绊绊、但却能够同舟共济的社会之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