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也说民国老课本

    商金林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24日   05 版)

        上个世纪30年代初,由于进步的文艺受到民国当局的压制,书商们被迫多出教科书,使得“教科书”一度出得很乱。在开明书店老板章锡琛的鼓动下,叶圣陶也编写了一部《开明国语课本》,他在《我和儿童文学》一文中说:“在儿童文学方面,我还做过一件比较大的工作。在1932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一共十二册,四百来篇课文。这四百来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是抄来的。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度。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开明国语课本》配了丰子恺绘画,图文并茂,成了开明书店的“社传宝书”,解放前印了40多版。

        《开明国语课本》第一个特点是编写指导思想纯正,不是为了灌输知识,应付考试,而是从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出发,讲求科学性,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在“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度”的前题下,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要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陶冶他们的心灵。因此课文的内容都与“儿童生活”相适应,采用做游戏、讲故事、介绍见闻、思考辨析等方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给孩子传授的思想和信仰全都浸透在课文里,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语言是纯粹的白话,是亲切的“口语风”。以初小第一册为例,第一课《先生早》(先生早∕小朋友早);第二课《坐下来》(先生说∕小朋友∕坐下来);第三课《我讲话》(先生说∕我讲话∕小朋友听)。常言道“高楼大厦平地起”,初小一年级语文第一课最难写。《开明国语课本》是从“先生”和“小朋友”开始的,逐渐延伸到“家庭”、“日常生活”、“四时八节”、“民风民俗”、“社会公德”。随着年龄的增加,年级的递升,课文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写到江河、湖泊、海洋、长城、陶瓷、甲古文、纸和印刷术、飞机和飞艇、不死药、地球、古代人类、孔庙和孔林、医学、宝藏等,扩展到自然、生物、地理、历史、医学、科学等各方面。知识丰富,视野开阔,行文活泼,都是小学生应该知道又乐于知道的。

        《开明国语课本》第二个特点是从儿童的性情出发,用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口吻,处处彰显孩子们特有的童心、童贞和童趣。初小课文的主人公大多是天真的孩子,可爱极了,如:

        《种痘》(初小第二册)

        爸爸种豆,种在地上。

        医生种痘,种在臂上。

        弟弟对医生说:“这是我的臂,不是园地。

        你种错了没有?”

        医生说“大家要种痘,

        种痘防天花。”

        孩子们读了这么风趣的课文,既增加了知识,又培养了想象力、思辨的能力和观察的能力。高年级的课文也都用孩子们的视角来写,新颖灵动,富有情趣又不乏新意,请看高小第三册里的《三棵银杏树》:

        我家屋后有一片空地,十丈见方的开阔,前边、右边沿着河,左边是人家的墙。三棵银杏树站在那里。一棵靠着右边,把影子投到河里。两棵在中央,并着肩,手牵着手似的,像两个亲密的朋友。

        这三棵银杏树多大年纪了,没有人能够知道。我父亲说,他小的时候,树就有这么高大了,经过了三十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大。

        三棵树的正干都很直:枝干也是直的多,偶然有几枝屈曲得很古怪,像画幅上画的。每年冬天,赤裸的枝干上生出无数的小粒来。这些小粒渐渐长大,长得像牛、羊的奶头。

        到了春天,绿叶从奶头似的部分伸展出来。我们欢喜地说道:“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空地上有了这广大的绿荫,正是游戏的好场所;我们便在那里赛跑,唱歌,扮演狩猎的戏剧。经过的船只往往在右边那一棵的树荫下停泊,摇船的乘此吸一管烟或者煮一锅饭,这时候,一缕缕的烟便袅起来了。

        银杏树的花太小了,很容易使人忽略。去年秋天,我一边拾银杏果,一边问父亲道:

        “银杏树为什么不开花呢?”父亲笑道:“不开花哪里来的果?待来春留心看吧。”今年春天,我看见了银杏的花了,那是很可爱的、白里带点淡黄的小花。

        ……

        《开明国语课本》第三个特色是对于各种文体,兼容博采。有“文艺性”的课文,也有“实用性”的课文。前者是为了了解“经典”,学会欣赏;后者是为了学会记日记、写信,写报告,写建议,写演讲稿,这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比如初小第三册里的《孙中山先生》用的是“对话体”:

        “这个人是谁?” 

        “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是哪里人?”

        “广东人。”

        “孙中山先生做过什么事?”

        “他要中国好,他同许多人立起中华民国来。” 

        “从前我们中国人叫中华民国吗?”

        “当然不叫中华民国。我们说起中华民国,就该想到孙中山先生。”

        四句“对话”,就把孙中山的主要功绩讲清楚了。

        《开明国语课本》出版后,立即轰动了教育界和出版界,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评论,称誉这套教科书的“形式和内容俱足称后起之秀,材料活泼隽趣,字里行间,流露天真气氛,颇合儿童脾胃。材料亦多不落窠臼,恰到好处。”教育部在审定的“批语”中说:这套课本“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创一新例”。黎锦熙在评语中说:“叶先生之文格与丰先生之画品,竟能使儿童化,而表现于此课本中,实小学教育前途之一异彩。”郑晓沧的评语中说:“富有艺术的意味”,“优美的情趣,随处可见”,“有许多课能引起儿童丰富的想象”。赵欲仁在评语中说叶、丰两先生“对于儿童文学与儿童艺术研究有素,即此可知本书的价值”,全书“颇合儿童学习心理。至每课课文,字句活泼,图画生动,意义浅显,亦足引起儿童阅读兴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