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话说格林:永远的陌生人

    盛 韵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0月24日   11 版)
    《话说格林》,恺蒂著,海豚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15.80元

        恺蒂娓娓叙述格林的生平和创作种种,引领读者窥得格林一斑。虽然她翻译过格林的梦境,却很少扮演心理分析师的角色,因为知道稍有过度诠释,就会掉进格林预言过的“传记陷阱”。

        任何人一旦开始研究或哪怕仅是接触格雷厄姆·格林,都会觉得掉进了一个无底洞。他的人生、爱情、工作、探险、小说,每桩事情都像一个谜,即便看过他所有的作品以及日记、书信和传记,你也绝不敢说看懂了他,就算你刚刚觉得摸到点门道,很快又会被新的阅读推开十万八千里。格林的传记作家理查德·格林(与作家同姓,无亲戚关系)在整理了上万份书信之后说:“近年发现的书信让格林又变成了一个陌生人。”格林在世时就曾得意地预测:“任何一个试图写我的传记的人,都会发现真实有多么复杂,他们的诠释会有多少是误读。”

        格林是恺蒂最喜爱的作家,她翻译过格林的《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走过许多格林走过的地方(除了南美洲之外的四大洲),写过很多关于格林的随笔,依然觉得欲罢不能。《话说格林》是恺蒂最新结集的随笔集,由海豚出版社蓝色系列(海外文学)推出。她娓娓叙述格林的生平和创作种种,引领读者窥得格林一斑。虽然她翻译过格林的梦境,却很少扮演心理分析师的角色,因为知道稍有过度诠释,就会掉进格林预言过的“传记陷阱”。

        《话说格林》分为六篇,《与格林同梦》是恺蒂为《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所写的序言,《瓦解间谍小说的神话》讲的是格林的间谍小说《哈瓦那特派员》书里书外的故事,《格林在西贡》自然是关于格林的政治小说《文静的美国人》,《去年雨里踏双桥》以现实的情感纠结开篇,引出了格林的爱情小说《情事终结》,《去远方》谈的是格林的游记《没有地图的旅行》,最后一篇《继续走世界,继续了解格林》则像未完的尾声,恺蒂写道:“格林写尽五大洲,但至今,南美对我仍是陌生之地。所以,以后还将继续走世界,继续了解格林。”南美是恺蒂“格林之旅”的下一站,去过以后她一定会再写一本小书,像《南非之南》一样动人心弦。

        正如恺蒂所言,格林写过的每一本书都风格迥异,好像完全出自不同人之手。他的性格也像作品一样千变万化又互相矛盾。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一生热衷于通奸(《时代周刊》曾以格林为封面人物,标题是“通奸可致圣”),他当过间谍,又是经典小说家;他有自毁倾向,又一丝不苟地恪守规矩,他时而浪漫得无可救药,时而怨恨地玩世不恭;他是道德相对主义者,苛刻的神学家,沙龙共产主义者,隐蔽的君主制支持者;他既是反帝国主义的战士,又是寄居于殖民地的寄生虫……你若问他到底是谁?他会坚持说,我就是我的书。可惜你在他的小说里,绝不会发现任何价值取向、情感取向、政治取向等可以抓得牢的东西。一切都暧昧而飘忽不定,小说里如果一个人物这样想,肯定有其他人物来消解他的想法;一条情节线这样安排,会有另外几条情节线朝着不同方向,没有谁能占上风。他写过两本回忆录,异常成功(却令读者异常恼火)地做到了完全不显露自己的情感世界。

        大约真实的间谍世界中,像格林这样高智商的人物太少,他在英国军情处的上司就常常对他特意标记为不太可靠的情报评价极高;所以他虽身处谍海,却无真正施展之地。如象棋大师对局般惊心动魄的情报战只会出现在小说和电影中,所以格林为自己选择的归宿不是当间谍,而是写小说。据说他时常会同时写两套完全不同的日记,一套日记看上去清醒而井井有条,另一套则记录跟妓女的胡闹。

        格林的生活,普通人很难想象。他热衷于探险旅行,却不会开车;他不会做饭、从不打扫,甚至不会用打字机。他的生活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这解释了他为何总是需要一位情人。他的最后一位情人科莱塔,每天去他的公寓为他做晚餐,吃完饭抚慰他一番后,回家与丈夫同眠。

        格林素来以注重隐私著称,事实上对于采访者,他比对外宣称的挑剔要友善得多。但他选择采访者时十分慎重,只有高明的作家才能登堂入室。普利切特、伯吉斯和奈保尔都有幸去过格林的家,然后在周日报纸上对他顶礼膜拜。格林吃准他们是“拎得清”的聪明人,不会随便揭露他的非常生活或是问尴尬的问题。结果只有伯吉斯在测试中败下阵来,他忘乎所以时调侃格林爱跟上帝捣乱(God-botherer)以及装腔作势,于是被驱逐了。

        格林的性格,对他的研究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研究格林的人不能太笨,否则会落入他的圈套;也不能太死板脸谱化,一定要把格林塞进某种类型、格套中去;更不能固执,得随时根据新的材料,修正补充之前的结论。恺蒂的玲珑文思,加上通达的性格,永不衰竭的好奇心,有谁能比她更懂得拿捏格林的分寸?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