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9月19日 星期三

    “驻校诗人”9年已过 北大、人大也已实行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9月19日   05 版)

        今天,中国有3所大学有“驻校诗人”,这三所大学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

        驻校诗人制是很多著名大学常见的文学与大学教育沟通互补的方式,在美国已纳入大学教育体制之中。作为“美国式”的培养人才的方式,成为美国大学英文系学科机制的一部分,被称之为创造性写作项目。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去美国密西根大学当驻校诗人时,美国有评论家说,“一个驻校诗人胜过多少个教授”。并且,这种制度的成效颇为显著,活跃于美国当代文坛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和评论家,许多都出自各大学的这种创造性写作研究生班。 

        2010年,王家新在美国柯盖特大学(Colgate University)驻校诗人任期结束,回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负责新成立的“国际写作中心”,他提出参照世界上一些大学的模式,建立驻校作家、驻校诗人制度,得到学校支持。那么在中国,驻校诗人制度运作如何?是否能像国外纳入大学教育体制?

        “驻校诗人”进高校

        遴选标准各不同

        9月18日,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入校仪式在首师大举行,来自辽宁的宋晓杰成为该校第9位驻校诗人。

        在中国,驻校诗人的制度其实是首都师范大学首开先河。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导吴思敬介绍说,在美国有两种驻校诗人,一种是名气很大的诗人进入学校成为教授,可以带研究生;另外一种没有教学任务。首师大为驻校诗人提供创作条件,举行小型的对话会、交流会,在他们离校时举行有关他们诗歌创作的研讨会,为诗人的下一步创造提供好的氛围。

        究竟以什么标准引进驻校诗人,曾经一度引起诗人们的争论。吴思敬说,进入新世纪以后,各地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青年诗人,如何采取一种形式为青年诗人提供有利的创作环境,他们与《诗刊》社共同酝酿了这种驻校诗人的制度。“当初酝酿驻校诗人制度,是从《诗刊》‘华文青年诗歌奖’的获奖诗人中遴选,基本都是优秀的青年诗人。”

        为何不选择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吴思敬说:“不必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设立任何奖项和制度,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面向更多的年轻诗人。”

        在中国人民大学,驻校诗人的选择标准是另外一种。在国际写作中心负责人王家新看来,驻校诗人的选择应该体现一种比较高的、严肃的文学标准,不仅在中国,在国际上也要能被认可。他们选择的驻校诗人,比如多多,是一个对中国诗歌做出过极其重要的贡献、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诗人,蓝蓝也很优秀,且具有很大的创作发展潜力,并且善于和学生交流,她的讲学很受学生欢迎,“在大众文化的时代,诗歌是边缘化的,不为时代所注意,我们请这些优秀诗人来做驻校诗人,即体现了我们在一个混乱的时代对文学价值和标准的坚持。”当下的文坛已成为一个炒作的市场,那些流行性、时尚性、通俗性的作家,再有名我们也不会请。王家新这样强调。在这样的标准下,德国诗人、学者顾彬成为第三位人民大学驻校诗人。    

        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和中文系合作,承担了“驻校诗人”的系列活动。研究院院长谢冕表示,北大的“驻校诗人”强调的是资深,为期一月,期间举行三场讲座。自2010年起,他们先后邀请到叶维廉、余光中到北大担任驻校诗人,大学生能得到诗歌的营养和熏陶,大学氛围对诗人创作也有帮助,这是双赢的举措。

        驻校诗人会产生何种影响

        驻校诗人的到来,不仅给校园带来一种诗歌的氛围,还有助于学生走近诗歌、理解诗歌,在多多诗歌读诗会上,很多学生的发言和作业就很出色,他们对诗的敏感性被唤醒了。王家新说,古今中外,文学都是以诗为核心的,但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号称是学文学,其实离文学越来越远,学到的是一些空洞的文学知识和理论,大学毕业后还不知诗为何物。在这种情形下,驻校诗人会对改变大学的文学教育产生一些作用。去年举办的多多驻校诗人朗诵会,就有二三百名学生和社会上的诗歌爱好者参加,气氛庄重而热烈,一些学生很激动的说,他们第一次在这里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诗歌的尊严。

        吴思敬认为,一方面,驻校诗人给学校带来当下诗坛鲜活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北京特殊的文化氛围,对驻校诗人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首诗大给驻校诗人提供住房,使诗人保持独立的写作空间,不干涉其创作自由,但没有报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有一些活动经费,但驻校诗人没有授课任务,报酬了了。但即便如此,在人大文学院院长孙郁的印象中,国际写作中心写作老有活动,诗歌朗诵会、研讨会……不止是文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的学生也都慕名参加,开展得“轰轰烈烈”。

        “驻校诗人”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它能够促进大学教育与诗歌的结合,诗人在高校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大学也可以与当下的创作者沟通,为研究者与创作者的全面交流提供机会。驻校制度会给诗人创作带来深远影响,身份的转换有助于诗人收起局域的棱角,充分吸收诗学营养。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王家新表示,毕竟真正特别优秀的诗人终归很少,也很难请到,比如他们想邀请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这是继米沃什之后最优秀的具有世界影响的诗人,却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不但需要机制、资金的到位,也要时间上以及精力的大量支出。人大成立了国际写作中心和创造性写作教研室,有很多工作要做,而王家新本人还承担其他教学工作和研究课题。王家新表示,目前中国的“驻校诗人”还处在“游离”状态,一个是学术机制,二是对诗歌的重视程度不够,总之,需要和文学教育结合起来,重要的是把驻校诗人制度坚持下去,并把它有机地纳入到国内的文学教育机制之中。(本报记者 舒晋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