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9月12日 星期三

    报告文学衰落不全是商业原因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9月12日   08 版)

        近日有报道称由《红岩》杂志社发起的红岩文学奖,拟取消其中的报告文学单项奖。于是,报告文学陷入窘境再次成为话题。

        红岩文学奖为什么要取消报告文学单项奖呢?红岩文学奖应该是个纯文学奖项,纯文学奖项本来就应该主动去适应自身的寂寥,并且在寂寥中坚持自己的规则与标准。除非有外力介入,否则红岩文学奖非但不应取消报告文学单项奖,相反还要捍卫这个单项奖的存在,因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经势单力薄十数年的报告文学,需要奖项的鼓励乃至由此引发的社会关注。

        我们知道,现在有不少文学奖项的奖金,是来自于企业赞助的,商业对于文学奖乃至文学介入,都已经是深层次的了。不排除报告文学单项奖缺席红岩文学奖为“赞助商”作祟的可能。据报道,2003年在《当代》杂志曾有一场“报告文学是否死亡”的争论,当时商业成分也被归结于导致报告文学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文学杂志上,报告文学一度被企业软文、领导表扬稿所占据,这种现象直到现在仍未有改观,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山东某纯文学杂志的下半月,曾被报告文学以及各种花钱发表的论文所全盘占领。

        基于这种现象,很容易让人产生报告文学商业化毁了这个文体的印象,这的确无可辩驳,但也要注意到,报告文学的衰落并非全然是商业的原因。外部环境的变化,才是让报告文学迅速脱离读者视线的“病灶”。

        报告文学变成“有偿文学”,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在徐迟写作《哥德巴赫猜想》的时代,是文学最有尊严的时代,那时无法想象商业力量会参与到文学中去,当然那时候“商业”本身也很孱弱。进入了所谓“经济腾飞”时期,商业开始无坚不摧,作为和商业最具接口价值的报告文学,首当其冲为“商业”所收买,在一脚跨入商业写作之后,报告文学便坠入了没有能力自我救赎的境地。

        媒体环境的变化,催生了各地报纸纷纷开办深度报道版和时评版,这些版面很大程度上接过了报告文学的深入调查和批评的功能,而且相较于报告文学,深度报道和时评具有新鲜的时效性,拥有很强的语言活力,而且具有庞大的作者群体,这让动笔谨慎、写作速度缓慢的报告文学作家,失去了竞争能力,写作群开始萎缩,让自己的阵地拱手让人。

        网络时代的到来,全面压垮了报告文学,网络时代所流行的虚构、戏谑、解构、颠覆等文学元素,与报告文学的风格格格不入,娱乐至死的全民氛围,也让大家失去了关注偏于严肃的报告文学的兴趣。在网络上写作穿越文学、盗墓小说会受到很大的欢迎,写作犀利的时评也会赢得大量掌声,但若写作报告文学,恐怕没有人会耐心去看。报告文学被时代抛弃了。

        报告文学还有起死回生的机会。首先,像红岩文学奖这样的文学奖项,不能放弃报告文学,要继续为报告文学摇旗呐喊,争取一片净土。其次,报告文学的写作群需要更新换代,用新鲜血液更替缺乏写作激情甚至丧失写作能力的报告文学作家。再者,报告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要创新,为处在各种信息泥沙俱下的读者,提供有温度的、表述当下进行时的文字。

        在多媒体时代,报告文学也不应拘泥于文字表达,《舌尖上的中国》的流行,证明走向影像的报告文学之路是可行的。在网络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人都是记录者,报告文学有了难得的大众化时机,多形式的短篇报告文学有可能再度异军突起。

        但报告文学最终重归主流文学阵营,还需要优秀的作家、网络写手等,起到身先士卒的作用,在追求真实、追问真相成为全民吁求的时代,报告文学完全可以浴火重生。

        北京市通州区  韩浩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