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8月29日 星期三

    南京临时政府的全景式研究

    袁建娟 汪汉忠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8月29日   19 版)
    《共和肇始:南京临时政府研究》,张宪文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88.00元

        在发生于一百多年前那场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中,南京临时政府这段“建国之都”的过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正是南京临时政府“开国规模”的制度建设,才使得这场革命不再是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成为一次翻天覆地、制度置换的民族民主革命。不过,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只是“临时”了三个多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的时间实在短暂,加之其制度的“资产阶级”性质总不招后来的执政者待见,因而,对南京临时政府的贡献和历史地位研究很不充分。如今,这样的缺憾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弥补。由南大张宪文教授领衔,薛恒、齐春风、陈橹、李继锋参著的这部新著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地对南京临时政府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对南京临时政府在共和肇始时期做了全景式地展现和考述,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叙述、新发见、新观点。

        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之一是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专制政治。革命,不仅仅是“破”,更重要的是“立”。新的不立,旧的破了也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南京,之所以成为“建国之都”,并区别于武汉“胜利之都”之处,就在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总统选举,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文件,建立了第一个由具有民主性质的参议院同意的政府,成立了第一届由选派产生的参议院民意机关。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民意代表第一次可以对政府的大政方针进行议决,可以对政府进行质询,可以否决政府的议案,可以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政府和议会之间是一种富有张力的分权与合作关系。书中所提出的这些观点和发见成为该书的精神支撑。书中对南京临时政府制度建树的充分肯定,不仅反映了该书对这段历史洞悉和认识的高度,而且对整个辛亥革命的研究也是很好地补充和创新。

        作为一部专门研究南京临时政府历史的著作,作者的观点是建立在详实地叙述和客观的研究之上。比如,根据作者所发现的史料,书中还原了当年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和参议院选举孙中山和袁世凯担任民国第一和第二届临时大总统的情形,梳理和展现了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四个投票过程,甚至考证了孙中山选举会的投票人是43人,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45人。关于袁世凯选举一节,书中详细列举了选举袁世凯大总统的13项程序。考诸史料,钩沉史实,发过去相同主题的研究中所没有、所忽略的历史细节。作者把这些几乎已经湮没的历史镜像重新复原打磨,反映了作者探求史实真相的孜孜努力,使得一系列的新观点“论从史出”,显现出本书厚重的学术风格。

        辛亥革命既是一场流血牺牲的斗争,也是一次新旧势力从你死我活转为和谈、妥协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汉满民族、南北政治和孙袁权力的三大妥协,大大地减少了社会动荡、敌手残杀、生民涂炭的程度。该书对这一“南北和谈”过程描述摒弃了往昔“不彻底”、“妥协性”的看法,从有利于民族和解、领土完整、权力过渡和宪政确立的视角做了新的评价。书中这样的新见新解随处可见,如对晚清立宪运动和反清起义的评价,对南京光复在辛亥革命中意义的阐发,对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施政措施的考察,对孙中山退位原因的分析等等,都凭据史料,深度发掘,在学术上做了新的拓展。

        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远非一、两本著作能够说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随着该书的出版,会有更多更好的新作问世,进一步开拓这段历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