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报8月1日9版发表了关于通识教育的专题讨论,受到读者关注。编者收到数通来电来信,对该组文章表示赞赏,其中陕西杨建民先生的来信包含了极恳切的意见,也许对很多人会有所启发,谨此摘要刊登。
编辑先生:
很认真地,两遍拜读了贵报8月1日发表的《甘阳:只有接触原典,才会开始独立思考》,及纪语《“极端”的通识教育》,引发了很多思考。对于许多人,阅读都是从“二手货”入手的。所以几乎一生都终于不能有独立贡献,按照甘阳先生看法,是因为没有开始“独立思考”。我们总是以新知识来遮没“原典”,似乎新的才最重要。认真读了这两篇文字,当然也有自己先前的一些思考,以为原典真正是极紧要的。因为它们反映出的,是最初思维面对一片荒蛮广袤之地掘进的过程,其中有根茎的纠葛,有望不到头的信念的挣扎,有后来者以为不省力的笨拙……在“二手货”贩卖时,这些真正艰辛、繁复甚至痛楚的思考过程一般都给过滤去了。所以人们以为他知道的原典,不过一些有限甚至过时的知识罢了,于是当然谈不上以为必须读,于是便以阅读“二手货”为来源,终于消解了原典。我自己感受,正因为原典读得少,终生也难有算得上独立思考的思想,所以只好在下游徘徊。
对于长久的一生而言,原典读得少,是许多类似我这样人不长进的根本缘由。基于此,即使很晚了,还是想学着读几本原典。进步毕竟是终生的事!
杨建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