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一种互为镜像的相互观照与双向建构。正是这种独特的研究教育的视角,吸引我认真拜读了由华东师范大学黄忠敬副教授所著的新作《他者镜像与自我建构:中国基础教育的异域形象(1978-2008)》(以下简称《他者》)一书,读来不仅有耳目一新、意犹未尽之感,而且眼前似乎展现了一张张生动的外国教育形象的脸谱。
在《他者》一书中,作者从中西交汇的视角和中国与西方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30年的发展历程。将西方的他者作为镜像,反观我国基础教育变革的内在逻辑,分析崛起的中国如何看待异域的教育,通过他者之镜进行自我审视与自我建构。在这本书中,作者具体分析了在30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历程中,中国的异域教育形象是什么,这些异域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教育形象,这些形象反映了主体怎样的教育需求,我们如何在他者的镜像之下进行自我的教育建构等问题。
首先,独特的研究视角拓展了教育研究的视野。作者运用形象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尝试从新的视角展开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教育形象研究不同于传统上注重从教育理论或教育观念来论及中国教育的问题。正如作者所说:“教育形象研究有别于其它教育研究的特点是,他不再过分强调真实或客观的问题,不再被看成是单纯对现实的真实描述,而是一种文化隐喻或象征,是社会的集体想象物,是认知与情感、客观与主观、个人与社会的综合体,它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这说明,作者对这些异域形象的分析,其目的不在于探讨外国教育形象是否与现实相符的问题,而在于揭示他者与自我的互动生成关系,在这种关系的视角中考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内在逻辑,并反思作为主体的自我的内在需要,希望通过他者之镜来反观自我。本研究立足本土,反观作为注视者、想象者、言说者的中国教育自身在表现“他者”教育时的立场和需求。这样的教育形象研究,敏锐抓捕了研究中国教育的新视角,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其次,多样的研究路径丰富了教育形象的内容。作者在文中指出,这种形象学的研究一方面注重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回答文本到底体现了怎样的异国形象,另一方面注重对形象塑造主体进行研究,认为“他者”形象投射出了形象塑造者自身的需求,即从“他者镜像”到“自我构建”,从“别人怎么看我们”到“我们怎么看别人”。在这种新的视角下,本书作者主要通过对教科书、著作与媒体三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通过分析语文教科书、历史教科书、教育译著、教育畅销书、杂志、报纸和国外考察报告等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异域形象,既有总体形象的概括,又有具体形象的深描。总的来看,在数量上,涉及异国教育形象的文章在总体上不断增加;在国别上,关注国家的类型在多样化,范围也逐步在扩大;在主题上,涉及异域教育形象的内容主题越来越走向多样;在价值倾向上,描述异国形象时的意识形态色彩慢慢淡化,价值判断越来越走向辩证与中立。而对于具体各个国家的教育形象描述也各具特色而不断丰富、完善而凸显特色。这些教育形象的形成以及发展变化主要受到文化、国际关系、主体需要、客体变化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文化因素主要表现为文化差异和文化误读;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与关系直接影响到对对方的教育形象的认同与形成;教育形象不是幻像,它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它会随着教育变革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是客观现实与主体需要的融合;带着不同意识形态之镜来观看对方,总是形成不同的教育形象。
再次,实证的研究方法增强了教育形象的说服力。本研究明晰地界定了研究的范围与对象,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与方法用于教育形象的研究,借鉴中国学、国际关系、接受理论和跨文化研究等理论成果,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等多种方法。既体现了跨学科性,又体现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特点。本书搜集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科书5套共172篇课文,高中历史教科书4套共9册的教材,比较有影响的教育畅销书8本、教育学术译著443本以及《比较教育研究》的816篇文章、《中国教育报》中的210篇文章和教育考察报告的150篇文章。作者绘制的表格36幅,图有68幅。资料搜集和数据分析的统计处理难度可想而知。30年的时间跨度与中西交汇的国别比较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研究的工作量巨大。教育形象的研究就是基于对490本著作和1348篇文章的分析,得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从结构来看,全书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证,把总体形象与具体的别国形象的分析结合起来,体现了阐述的完整性与严谨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仍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国外引入的纷繁复杂的教育理念,怎样学习西方丰富多彩的实践经验,同时又不失民族自我,不丧本国特色。《他者》一书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新的态度与方式,正如其书名所说“他者镜像与自我建构”,既要有全球的视野,尊重他者、尊重差异,善于利用异国教育资源;同时,又要敢于直面自身,构建多样丰富而不乏特色的中国教育。形象具有“言说他者”与“言说自我”的双重功能。言说“他者”其实是“言说自我”,从而更好地“反思自我”、“建构自我”。这正是本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他者镜像与自我建构:中国基础教育的异域形象》,黄忠敬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10月,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