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7月11日 星期三

    从此黄山不徽州

    谢  冕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7月11日   03 版)

        黄山很美,它的美让世人着迷。都说黄山有三绝:奇松、怪石、云海。三绝是千变万化,不可名状。单说这黄山的云,愈是云雾飘渺,愈是云遮雾罩,愈是波涛汹涌,便愈是风景奇绝让人惊叹。黄山有西海,有北海,其实指的都是云海。登黄山若无云不雾,那就等于未登。正因为黄山有这等让人流连的它处没有的风景,人们才说“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山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徐霞客登过黄山,留下了珠玑般的文字;据说刘海粟十登黄山,把苍郁的山水化为了满纸烟云。

        人们知道黄山在古徽州境内,歙县以北、太平以南地界———徽州现在是奇怪地消失了,只剩下孤单的黄山,网络上人们扼腕说:“从此黄山不徽州”,指的就是徽州在黄山的“消失”。令人不解的是,遗世独立的黄山,却偏偏“消失”了它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赫赫有名的祖居之地:徽州!失去了厚重沉郁的徽州的黄山,变得只剩下轻浅的风景了,这到底是黄山的幸还是不幸?一座是受到势利而无知的人们的轻忽的州府,一座是受到利益驱动的正在愈变愈“大”的名山。在这样的较量中“过时”的徽州处于劣势,且不由自主地陷落了。

        我们不是研究地理史和文化史的,我们只是普通的游客。作为游客只是知道,过了屯溪,过了汤口,那就是我们心目中的黄山风景区了。进了黄山,但见杜鹃倚丛于山岩,秀竹集翠于山谷,再加上那时有时无的飘忽的雨雾,感到了满心的欢喜,于是便知足。后来听说改名称了(也许是觉得不够“大”吧),风景区改成了管理区了。这还好,叫管理区也罢,叫特区也可以,原本指的都是这座有着好风景的山,这也无妨我们的游兴。再后来,事情越发让人匪夷所思,听说黄山开始设县了,不免心生疑虑。这是黄山“挤兑”徽州的开始,可是它们为何要互相挤兑呢?

        回过头来说徽州。且说徽州建郡于宋,宣和年间辖六县。徽州府所辖六县分别为: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婺源(其中婺源屡有进出,也是一段莫名的公案),自此以至民初,徽州的辖区大体是稳定的,唯六县中从未听说过有个县治叫“黄山”的。黄山的贸然成为行政区是在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全中国开始流行乱改地名的恶习),当时此间的主事者把太平县及附近一些区乡拼凑了一个县级的黄山市。后来大概觉得“不到位”,又升级,重新拼凑了一个地级的黄山市。这个黄山市原本是生造的,它取代了曾经管辖过九个县的屯溪市,也取代了原有叫做专区或地区的徽州地面。

        而原来徒有其名的、象征性的徽州,则是神速地从人间“蒸发”了。每次来到黄山,登山之余,我都要寻觅古徽州的痕迹,除了日益现代化的屯溪老街,除了白鹭不再归来的河岸丛林,每次总是惆怅莫名。有人告诉我,现今黄山市管辖的城三区中有一个叫徽州的。但一查,这个所谓的徽州区却是一个真正的“杂凑”。它“借”徽州之名,人为地把原属歙县的几个乡镇捏弄成了一个“新徽州”。它与历史、甚至地缘上的古徽州几乎无涉———要是有的话,也是微乎其微。

        黄山这边乱改地名的行止,大兴于上个世纪80年代。此后连绵不绝,愈改愈乱。现今所谓的徽州区的张冠李戴,仅是其中区区一例而已。那些对历史文化茫无所知而肆意妄为的人,以为代表了历史沿革和渊源的地名,是小孩手中可以随意揉捏的泥团。他们不知道这是粗暴地错乱人们的记忆、斩断人文的血脉,乃是一种恶行。对于徽州-黄山地区的随意更改地名,舆论早有异议,并同声谴责,而当事者却是充耳不闻!民间流传“从此黄山不徽州”,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的判词。

        这是一片秀美肥沃的土地。从黄山、齐云奔流而下的水。涌集屯溪,再自深渡浩荡东行,为新安、为富春、为钱塘,灌溉出一派江南锦绣。古徽州诸县就置身这一万山环抱的河网密集的丘陵中。徽州一府六县历经千年的长期磨合融会,共同创造了可与楚、湘、闽、粤诸地媲美的灿烂地域文化。业内人士皆知,在建筑、木雕、学术、医学、戏曲、诗文、餐饮等方面,徽州古郡及其周边地区所展现的文化魅力是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

        那么究竟出于什么原因,主事者这么热衷地必欲去徽州而后快呢?没有了徽州的黄山,到底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遗憾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