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6月27日 星期三

    一次悲壮的审美救赎

    刘 婧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6月27日   20 版)

        李正光博士的新作《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从审美观角度入手,对第六代导演的影像风格、艺术营养、时代背景、表现手法、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全景式回顾与全方位的诠释。

        在缠绕其上的诸多时代文化矛盾背后,是新一代人文化立场以及审美观的转变。在《碎片化的影像》中,作者将第六代导演与影坛前辈乃至整个中西审美传统进行比较,将他们的审美观定位为“以丑为美”。这是对传统的一种悖逆,并不是“嗜丑逐丑”,而是不虚拟矫饰,用最简单的语言,最原始的情感,制作出鲜活、真实的影像,彰显出艺术的良知与真善美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者揭示了第六代电影值得关注的原因: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和商业大潮中,产生了多元共生的社会文化语境,第六代导演面临着一个完全不同的电影现实;但更内在的原因是这代人的成长经历和艺术营养路径的塑造。西方电影的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叙事结构和电影语言的影响,使得第六代电影导演从西方电影胶片表达的审美观念中汲取营养来重新阐释中国电影美学。

        对第五代导演历史叙述过度所导致的与当下现实缺乏沟通的问题,第六代导演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选取的审美视角非常独特,题材人物上,关注当下进城打工者、特殊性取向者等城市灰色人群和底层市民;场景上,注重原生态的呈现,选择县城、街道、码头、车站、歌厅、厕所等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场景;表现方式上,不再诗化生活,美化影像,而是以粗糙为美,展现了大量的生活原生态;文化阐释上,强调对弱势群体自身命运的书写,彰显青年的叛逆及对时尚的追逐;审美价值上,关注弱势群体诉求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利用悲剧的力量唤醒观众的心灵疼痛与认同。在艺术价值上,强调了碎片的重要性,打破美的幻想,展现艺术的真理内涵。作者通过对新一代青年导演所采用的组合段叙事、碎片化影像、互文式运用的审美表现手法,肯定与赞美了他们对于中国电影艺术形式的贡献:即第六代电影人是“碎片中天才的一代”。

        此外,书中还采取了现象描述、影片解析、个案解读、文化溯源、理论研读等方法挖掘其“碎片化”所呈现的多样性、颠覆性、差异性与真实性。第六代电影导演代表人物贾樟柯曾经说过:“我一直同步记录国民演变的过程,我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性要求一个导演很敏感很同步地来判断。我相信我的作品会成为中国标志性的一组建筑物。”第六代导演以他们贴近生活、关怀大众的电影创作理念不断在电影艺术创作中前行,国际观众已经将他们的电影作品当作了解中国新文化、新面貌的窗口。

        许秦豪说:“我确实觉得美好的,肯定不会长久。”李正光博士从审美学的角度出发,提炼出第六代导演影视新思想的精粹——碎片化的影像,具有总结性和开创性意义。他将新的审美观与第五代电影进行细致对比,这是一个具有突破意义的观点,展示出个性化、反叛性、真实性、悲壮性的审美救赎,这也许是一种信号,一种态度,又或者是一种重要的改变,为研究中国电影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带着一颗艺术的心,第六代导演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电影之路。

        《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李正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30.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