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图书馆承续东吴大学的学脉,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一本题为《世纪鸿影》的老照片册告诉我们,这里浓缩了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历史的斑斓影像。
图书馆是大学校园的标志性建筑。苏大本部图书馆经过几年前的大幅改建,典型的民国风与老东吴大学哥特式大楼融为一体,而独墅湖新校区的莲花型馆楼则以水乡风格造型引人注目。其中不但藏有300多万册纸质图书、110多万种电子图书和几乎国内外所有的重要数据库,近年来还“典藏”了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科技查新工作站(综合类)、苏南地区文献中心,而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数字图书馆研究所、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机构也陆续成立。前沿新潮与古厚典重,在苏州大学图书馆融汇一体,焕发着光彩。
记者走进本部馆大厅,见到了当下很“潮”的电子读报器,每天国内一些重要报章“随手可翻”。系统部俞巧根主任介绍:资源浏览器、多功能电子屏幕等只是近年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些“边角”。学校这些年重视度高,投入大,数字图书馆建设从基础设施到高新设备几乎全都“换代升级”,不但RFID自助借还系统投入使用,存储容量也已由45T扩容到300T。他说“在地方高校中这算是‘鳌头’了” 。
推广服务部的黄湲丹正在编辑门户网站信息,记者浏览了一下,门户网站上与“数字图书馆”同等级的关键词是“图书馆文化”。罗时进馆长解释说:抓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同时,要抓图书馆文化建设,这是近年来苏大图书馆人的共识。“图书馆是一个物质实体,更是一个精神空间;应是文化环境最佳的场域,要将‘文’‘化’入图书馆的各个方面,创造出符合大学使命的精神生态。”
制度文化,是苏大图书馆人很熟悉的一个概念。本着开放办馆,“以读者之水养图书馆之鱼”的理念,这几年馆里废除和改进了不少旧条文,小至改变以往不能自带书籍进入阅览室的规定,大至请学科专家和师生参与资源建设;在更高层面上,则是以制度保证廉政办馆。记者在图书馆门户网站上看到,除了“书刊荐构”、“咨询台”之外,还设有一个特别的“议馆台”。馆党委书记周建屏告诉我们,这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接受批评监督的通道。
如何创新服务文化,读者部馆员们提出了攀人缘、结书缘、建学缘的“三缘”说。记者对他们“攀人缘”增加用户期望、信任、体验,保证读者的文化权利和隐私权,同时建构IC、轻阅读空间,增加用户亲近感的做法很感兴趣。在本部馆和独墅湖新校区馆一楼,可以看到咖啡厅内学生们正一边读书,一边交谈,“轻阅读”显然受到欢迎。而在独墅湖校区古籍特藏部,明式风格的桌椅和红木质地的书橱,气息古雅闲适,这种阅读环境自然会深得读者喜爱。
“服务文化”和“学术文化”是这些年苏大图书馆“驱动前进的两个轮子”。记者在门户网站上看到2009年举办苏州大学图书馆第一届学术周的信息,交流论文中遴选出的部分作品已结集出版,而2011年第二届学术周论文集的编辑也进入了程序。放在我们面前的三本“原初”的“分论坛”作品集,淡蓝色封面,一派素雅,其中有些选题还比较前沿。
在学术文化氛围中,年轻人呼吸到了新鲜空气,钱燕、朱琴等一批馆员先后考取在职博士,成为骨干力量。梁爽,是学术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之一。这位工人编制的图书文献编目员,是全校职工中唯一自学成才的“工人硕士”。两届学术周她都提交了论文,《CNMARC中个人名称字段的著录》入选了首届学术周论文集,而总结工作实践写成的《盗版书举例及其识别》又获得第二届学术周优秀论文奖,不久前已在《图书馆杂志》公开发表。“是学术文化活动推动了我,提升了我”,梁爽很有感慨。
今年初春,苏州大学图书馆创办“文化研修组”的举措在江南高校引起了关注。罗时进馆长和几位“管家”提出创意,成立“图书馆环境文化”、“图书馆传统文化与价值理念”、“图书馆阅读推广文化”、“图书馆数字文化”和“江南地域文化”五个研修组。全馆人员自由报名参加,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活动,而方式、地点则由民主推荐出的召集人安排。如果组织省内外图书馆文化考察,馆里提供一切支持。
据介绍,研修活动“报名相当踊跃,每组十人左右的预定数都突破了”。其中“江南地域文化研修组”是以“吴文化数据库(网站)项目组”的班底形成的,馆内文史专业的博士、硕士和图书情报专业馆员相辅相成,以文化研修助力项目建设,该数据库获得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特色数据库三期立项资助。最新传来消息,项目已经完成,经CALIS专家组验收顺利通过,并获得一等奖的殊荣。(张维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