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从个人和家庭出发,层层推进的宏大叙述架构全部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完成。而作者对生活巨细无遗的刻画,尤其是对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分析更是切中本书的要旨——关于“自由”和因“自由”而生的人性纠结与家国情怀。
乔纳森·弗兰岑,这位自1996年便被选入“最佳美国青年小说家”的作家,如今终于可以借新书《自由》摘去这个头衔而成为众多青年小说家师法的大家了。因为较之其获200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纠正》,《自由》除去他早年凌厉尖刻、辛酸嘲讽的文风之外,又有在生活中长久历练而生的对人性的洞察与同情,令人咀嚼玩味。
全书分五部。首尾两部篇幅不到全书的十分之一,以邻居的视角讲述主人公沃尔特一家的古怪情状,普通民众的保守心态通过日常的闲言碎语暗示与书名的背离。不过这两部又有区别,它们的对位则象征了全书各处情节的对位。
《错误已经铸成》是女主人公帕蒂的自传,“依心理医生建议所写”,系帕蒂用于舒缓胸中块垒的疗伤之作。它用一种事不关己的第三人称书写,这固然是帕蒂为与自身保持一段足可令她看清病情来龙去脉的距离,但从后文其他人物的视角来看,这份自传除暴露了一些东西之外,也轻描淡写了一些东西,比如她的酗酒委实严重到令她的丈夫沃尔特和情夫理查德(也是沃尔特的终身挚友)都不忍目睹的程度。这份自传也是帕蒂与理查德关系的心声,要命的是,它不慎落入沃尔特之手,后者震惊于二十年婚姻生活竟有如许见不得人的潜台词。这份自传还有个尾声,帕蒂写来呈给沃尔特,不过夫妻和好并非得益于它们,正如它们并没有治好帕蒂的抑郁症,它们只起到一种别开生面的叙述作用,并构成全书的第二、四部。
第三部《二○○四》分别讲述沃尔特、理查德、沃尔特夫妇的儿子乔伊的个人生活与事业。全书若干多边或双边人伦关系在此一一铺排,并通过沃尔特一家折射诸多普通美国家庭,而如9·11、伊拉克战争、美国总统选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由资本主义等重大现实问题,则如蝴蝶效应般盘根虬结于家庭生活的细水长流中。这种从个人家庭出发,如辐射般层层推进的宏大叙述架构全部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完成。而作者对生活巨细无遗的刻画,尤其是对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分析更是切中了本书的要旨——关于“自由”和因“自由”而生的人性纠结与家国情怀。
帕蒂未成年时曾遭强奸,这是个不幸,但更不幸的是她全无为自己讨个说法的可能。她的教练要她为众多可能同样落入色魔爪牙的姐妹代言指控,而从政的父母却指出这不仅有伤门面,且色魔一家为白宫的座上宾,轻易不能得罪。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人们无不要求帕蒂为了“集体”、“家庭”作出个人牺牲。由是,“责任”与“义务”以貌似公允的利己主义和真心实意的利他主义牢牢拴住了她,使她在人生道路上一直遭遇挫败。
这一点也在家庭生活中孳生蔓延。帕蒂爱理查德的狂野、浪漫与性感,也爱沃尔特的体贴、温柔与善良,她有一女事二夫的愿望而无实践的可能,最后只好徘徊于包法利夫人式的出轨与安娜·卡列尼娜的道德自疚之间。而她对乔伊无所不包的母爱,又使得儿子一再逃离,如诅咒一般重蹈了她与自己父母的决裂。为与家庭保持最后一线羁绊,她只好把自己训练成一个毫无自我的人偶。个人情感与生活的失败使帕蒂认识到为得到“自由”有必要学会“放弃”,她从放弃“责任”和“义务”中品尝人生一路下跌失重的解脱与快感。而这种解脱与快感却是毁灭性的,支付的代价是人际情感,对“自由”的追求最终铸成了“自由”的樊笼。
这种虐心的写法在《自由》中比比皆是。比如这三角关系,理查德“被帕蒂吸引的程度并不比沃尔特被他吸引的程度弱,而他被沃尔特吸引的程度又或许要强过帕蒂被沃尔特吸引的程度”,撇去帕蒂,沃尔特与理查德堪比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自不待言,但他们之间那种微妙到无法言说的竞争更让人难以释怀。他们在很多事情上的共谋令帕蒂和其他女性心生嫉恨,但彼此各有胜负的人生又使他们备尝“自己输给那个他因为太爱而不忍心去痛揍一顿的兄弟时那种备受折磨的感觉”,而一旦“胜过”对方,便可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尝到某种甜蜜的罪恶感。帕蒂的自传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一情状,她为之取了个颇有社会学意义的标题,“自由市场促进竞争”。
事实上,关于美国的自由主义,我们不必拎出美国宪法,光是9·11之后一个老牌政客对乔伊发表的演说,便足可让包括帕蒂和沃尔特两大家族在内的人们前仆后继。但自由主义的吊诡之处在于,“一个人可以想象他是特殊的,但是,这种特殊感最受不了的就是其他同样自觉特殊的人的存在”。尤其在竞争名义下,早期的资本积累完成并形塑为一个国家的政经制度之后,那些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便难逃在既有体制下被边缘化的命运。在经济上,他们沦为沃尔特父辈那样的底层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则处处牵累于早已定型的游戏规则。他们就像一只只自以为“自由”的蝴蝶,翻飞于凶险的社会丛林,一朝落败,只能以沉沦失意、愤世嫉俗来应对,其无产流氓的心态为沃尔特这样奋力打拼的中产阶级所痛恨,却又为作者深深怜悯,“来这个国家的人,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自由。而如果你没有钱,你就会愈发愤怒地紧抓你的自由不放……你可以是个穷人,但有一样东西任何人都无法从你手上夺走,那就是你拥有想怎么糟践你的生活就怎么糟践的自由”。作者说这是一个阶级国家之能存活的因由,美国的政治传统得益于这种“自由”,信焉。
而那些抗争的主人公,则无不陷入知性与道德的怪圈。沃尔特供职的环保基金以肮脏的权钱交易方式运行,但这确系资金来源所必需;乔伊打工的国防承包商将破铜烂铁卖给政府赚昧心钱,令他倍感煎熬;长期在乐坛失意的理查德终于在格莱美奖上扬眉吐气,却看不惯嘉宾反战言论的伪善嘴脸……道德、良心、亲情交织为一个人性选择的修罗场,举手投足在浸透生命的挣扎却仍徒劳如“弹球游戏里那只单纯对撞击作出反应的弹珠,唯一的目标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然而,就在这声声雷同的“撞击”中,立场截然不同的人却舔舐到彼此处境的雷同:乔伊的困惑仿佛复制了父亲的困惑,而沃尔特终于在两难中选择了沉默,他们像帕蒂那样从消极的“放弃”中获得解脱……至此,这些读来如此熟悉的对位情节的寓意赫然浮现:正是在亲历和认知家族历史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人们重拾了因代沟、误会、背叛,或是其他事由而失落的理解与宽容。
到头来,对大而无当的“自由”的热爱敌不过对“失去一生挚爱”的恐惧,空虚的心灵毕竟不是“自由”能够填满的。我想,这长达600页的《自由》仿佛一种“试炼”,在尘世的一番摔打之后(阅读又何尝不是)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开头,只是这一开头孕育了诸多生机与可能,这便是首尾两章貌似相同却判若云泥的所在。而经此,这一描摹当代美国社会生活的细密画熠熠凸显其纹理:“自由”或许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却无从到手的一个伪命题,它大约就如沃尔特珍爱的一种名叫麻鳽的鸟:“它们在地面上谦卑而鬼祟,一如它们那泥泞的生存环境,但一旦飞上天空,却高贵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