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5月30日 星期三

    《格调》作者保罗·福塞尔去世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5月30日   03 版)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美国文化史学者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因自然原因,5月23日在俄勒冈州梅德福一家养老院内去世,享年88岁。

        福塞尔涉猎广泛,生前出版的20余本书,论及大众文化的多种方面,如战争记忆与文学变革、电视的无孔不入等。1983年出版的《等级:美国身份体系导览》(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温柔多智地嘲笑了无品味者的品味,触碰了暴发户和中下层阶级对自身身份的敏感,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感情亦有轻微的伤害。16年后,中国书商将它重新包装为《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一时成为温饱无虞者的文化励志指南。并非没有人看出这种误读和误用的危险,但很多此书的中国读者仍然义无反顾,已经或正在变成它立意嘲讽的对象。

        《等级》或《格调》无关一个阶级怎样打倒另一个阶级,而是一个阶级怎样厌恶另一个阶级。它既刻薄又笑闹,乃大学者的小作品,却在多年后成为遥远东方轰动一时的阅读现象。

        1924年3月22日,保罗·福塞尔生于加州帕萨迪纳,1943年以学生兵身份从军,次年随103机步师登陆法国,很快在阿尔萨斯的战斗中负伤,获铜星与紫心勋章,1946年荣退,回国返校,完成学业,娶妻生子,并辗转数所大学任教。

        1982年,他在刊于《哈泼斯杂志》的随笔《我的战争》中写道:“日尽之前,我趴在一个大兵身后,一挺机枪阻遏了我们前进,他跪着向它射击,然后他的肉溅到我身上。他被击穿了心脏,在野战夹克的背上开了一个洞,小团的血、脂肪和衣服的粉末从里面飞了出来。他旁边另一个人直起身射击,可机枪子弹打进他嘴里,他倒下来的时候,回看着我,带着惊讶,他的血和牙掉出来,挂到了草叶上。”

        战场经历令他写出本人最著名的作品。《大战与现代记忆》(The Great War and Modern Memory )出版于1975年,出色地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的恐惧及其对英国现代文学史的重大影响。对前所未见和丧心病狂之恶战的集体记忆,令一代天才的文学青年深受震撼,视之为人生隐喻,旧文学已死,新文学从此诞生。

        1996年,福塞尔在一次采访中说:“同样,我对‘大战’也非常有兴趣,那时人们就是这样称呼它的,因为它是20世纪欧洲文化受到的最初震撼。等我们遇到第二战世界大战的时候,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地习惯了欧洲怎样遭难,人民怎样大量被屠杀。‘大战’把这些主题引入了欧洲文化,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知识、文化和社会的震撼。”

        在本领域内,《大战与现代记忆》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赢得过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奖和国家图书奖,日后也向有高誉。关于一战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今天的很多理论,都始自或与福塞尔的这本书有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