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5月16日 星期三

    外语教育之窗

    万花筒中窥万象人生

    ——评《彼得·凯里小说研究》出版

    蔡一鸣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5月16日   18 版)

        两获布克奖的彼得·凯里是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界的领军人物。如果说彼得·凯里的作品像一只万花筒,映射出一个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世界,那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彼得·凯里小说研究》则像是轻轻转动筒身的手指,指引我们如何从这一片斑斓和朦胧中真切辨识和体味出人生百态、五味杂陈。

        20世纪70年代以前,澳大利亚文学在世界文坛尚默默无闻。1973年,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将澳大利亚文学推向世界舞台。彼得·凯里是继怀特之后的又一名文学巨匠,迄今已出版十一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五部非小说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并屡获国内外文学大奖,包括两次布克奖、两次英联邦作家奖和三次迈尔克斯·富兰克林奖。彼得·凯里将澳大利亚文学提升至新的高度,被誉为“澳大利亚最有才华和最令人激动的作家之一”,并被评论家预言为诺贝尔文学奖最有力的竞争者。

        彼得·凯里的作品充满着历史的张力。他凭借深邃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想象力,借助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个陷入困境的小人物,勾勒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生画卷。虽然他描写的是本土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的却是世界性的问题。因此,作为国内首部研究彼得·凯里小说之集大成者,《彼得·凯里小说研究》的推出对于研究澳大利亚乃至世界文坛的发展和动态意义非凡,中国学者和作家亦可从中研磨出不少值得借鉴之处。本书作者彭青龙是我国研究澳大利亚文学的中坚学者之一。他凭借自身对于彼得·凯里及其作品的独到见解,多方查阅资料,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艰辛,最终完成了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并于2011年7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彼得·凯里小说研究》已被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纳入“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丛书”(黄源深主编),该丛书旨在通过对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和作品的透彻分析,发掘并展现澳大利亚文学真正的艺术价值。

        从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来看,《彼得·凯里小说研究》的创新性意义深远,值得推崇。其一,该书在国内首次以“立足文化遗产、重塑民族形象”的独特视角,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彼得·凯里的文学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质,揭示出澳大利亚民族身份的复杂性主要在于土著文化、英国文化、美国文化三极力量的相互博弈;其二,原创性地提出“非此非彼”、“多元杂糅”是彼得·凯里小说艺术手法的特点。作者认为,彼得·凯里的小说并不适合非此即彼的二分法,而是“多种形式的‘杂糅’或是兼而有之的‘第三空间’”。这一重要发现对于准确把握澳大利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制定国家相关政策的理论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三,研究方法多元并包、博采众长。作者学术素养深厚,观点明确、资料充分、论证严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吸纳了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精神分析理论等文论领域的最新成果,从众多细节入手,展开多样化的学术批评,客观、准确地对彼得·凯里小说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解读。  

        从编排方式和内容撰写来看,《彼得·凯里小说研究》亦是一部可读性甚高的优秀学术专著。首先,全书框架清晰,逻辑有序。作者在第一章以彼得·凯里的重要生平为纬,按其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为经,勾勒出作家从新派小说家的代表到民族神话的制造者的发展历程;接着,第二、三章分别对作家的短篇、长篇小说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研究,既有细节阐述,又有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第四章探讨了作家的短篇、长篇小说叙事艺术,可谓是对整个研究的升华和点睛;最后一章“结论”则是全书总结,彰显出彼得·凯里作品中体现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建构文化身份的愿望。第二,全书构思巧妙,匠心独运。这一点从章节标题及内容设置便可窥见一二。如主体第三章“立足文化遗产、重塑民族形象——彼得·凯里长篇小说研究”,按作家的九部重要作品分为九节,分别加以详析,并在每一节的标题中巧妙地将作品与主题相融合,如“《幸福》中游离于地狱与天堂之间的澳大利亚人”、“《税务检查官》:折翅的天使”,不仅脉络清晰、一目了然,更易于读者把握主旨、加深理解。第三,全书旁征博引,权威性高。书内西方著名评论家的观点不胜枚举,充分论证和支撑了作者的分析,客观全面、画龙点睛。第四,全书文笔精健,可读性高。作为一部学术著作,该书并非一味追求晦涩艰深,而是熔生动的小说情节与严谨的深度剖析于一炉,相辅相成,由表及里、深入浅出。

        诚然,要撰写这样一部颇值研读的学术精品实属不易。国内馆藏澳大利亚文学研究资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较为匮乏,而彼得·凯里的作品本身亦充满离奇、梦幻甚至荒诞,常常扑朔迷离,恰如著名评论家安东尼·J·哈斯勒所言“是难以捉摸的点彩画般的叙述片段”。悉知作者为了收集相关研究资料,曾两次专程去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做学术访问教授,直接与澳洲学者和作家探讨交流,多渠道搜集材料,克服重重艰辛,“身居欲望之都,囹圄喧嚣市井,多少个日夜,青灯黄卷伴月眠”,学术钻研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彼得·凯里凭借自身的非凡才华用有限的铅字展现了无限的万象人生。彭青龙的这本《彼得·凯里小说研究》则引导读者走进了这个万花筒般亦真亦幻的迷离世界。从中我们不仅能真切感受到彼得·凯里小说中幻想与现实、怪离与真切、严肃与嬉闹、嘲讽与宽容的熔合,更可窥见澳大利亚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困境,洞悉现代人类的孤独、彷徨、苦闷和追求,从而对人性的复杂性、人生的多样性产生共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