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4月04日 星期三

    昆剧折子戏研究的新进展

    艾立中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4月04日   11 版)

        昆剧折子戏是昆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是昆剧舞台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迄今为止,不少学者对昆剧折子戏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如陆萼庭先生《昆剧演出史稿》较早论述了折子戏的成就,还有陈为瑀专著《昆剧折子戏初探》,《中国昆剧大辞典》专门列出了大量的昆剧折子戏,但介绍相对简单,目前学界还缺少一本系统梳理昆剧折子戏的文献专著,王宁教授《昆剧折子戏叙考》(简称《叙考》)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在笔者看来,《叙考》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折子戏研究在普及性和学术性上的结合。

        所谓普及性,《叙考》把350多出从晚明到今曾上演过的昆剧折子戏一一列出,全书眉目清晰,分杂剧篇、戏文篇、传奇篇和单折戏,详细介绍了每一折子戏所涉及的剧目作者、梗概、舞台表演增减以及历史意义,对于昆剧演员、昆剧爱好者和研究者了解每一出折子戏的来龙去脉大有裨益。就笔者所接触的一些昆剧演员和爱好者来说,很多人常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即只关心某几折戏的演法和唱法,而对全剧剧情和主人公都不甚了解。正如廖明君先生在《叙考》序中所言:“很多观众在欣赏之前,对折子戏的剧情、人物、音乐组织、舞台看点等知识都缺乏应有的了解,所以,亟需一部汇总折子戏各方面信息的专书,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叙考》中,作者还简要介绍了因擅演部分经典折子戏而出名的演员,丰富了大家的认识。

        至于《叙考》的学术性,这是王宁教授努力追求的。首先,文献扎实为本书学术性第一特征。作者为了考订每一折子戏的渊源和演变,埋头于昆剧众多文献中。廖明君认为作者查阅了三类文献,即文学本、舞台本和身段谱,其实还有一类重要文献是歌曲谱,以《纳书楹曲谱》为代表。这四类文献把昆剧的词、乐、舞的特点都彰显出来了。作者对各类文献详细比对,可见其为学之严谨。

        其次,《叙考》中的折子戏并非随意挑选。作者在后记中提到五条选择标准:(1)有显见看点的折子戏;(2)音乐上有特点的折子戏;(3)词、乐、舞高度综合的经典折子戏;(4)戏曲史具有某种代表意义和特殊研究价值的折子戏;(5)源流比较复杂,需要专门澄清的折子戏。此五点标准形成了作者对现存昆剧折子戏特点的高度概括,并为《叙考》具体内容展开提供了框架。

        再次,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作者水到渠成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独到见解。如关于明代传奇《渔樵记》,作者认为不存在,而“仅仅是元代杂剧《渔樵记》的四个折子‘南化’时,为了方便折子的‘归系’而产生的一个‘框子’”。又如《千金记·拜将》,作者通过《吴歈萃雅》等明清曲选文献的比对,认为《吴歈萃雅》所收的“北点将”数曲来自元杂剧,又指出《中国昆剧大辞典》将舞台上的《拜将》与原本第二十六出《登拜》等同属于错误。又如,在传奇和戏文剧目的区分上,作者一改以前较为通行的观念,认为《金印记》和《跃鲤记》属于传奇,而非戏文。这些新颖的见解深化了昆剧折子戏研究,还可能会吸引其他学者参与讨论。笔者认为,《叙考》的意义还在于告诉我们,学术研究一方面需要不断发现新文献,丰富研究材料,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熟悉的文献中找到新问题,这方面工作开展得很不够。

        《昆剧折子戏叙考》,王宁著,黄山书社2011年9月第一版,4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