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4月04日 星期三

    “等待”的况味

    黄桂元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4月04日   03 版)

        人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有形形色色的梦想。等待的尽头是什么,谁也难以预料。《等待戈多》以荒诞剧的形式放大了等待的宿命意味,有人问过贝克特,戈多究竟是谁,代表了什么?贝克特摇头耸肩,回答:“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出来了。”

        美籍华人作家哈金却看出了等待的背后还是等待,进而把等待演化成人生的一种隐喻。曾为哈金带来世界性声誉的长篇小说《等待》,讲述的是一个“等待”的故事:每年夏天,军医孔林都要回农村老家办理离婚,却每次都因妻子淑玉的反悔而一无所获。当时部队医院有个雷打不动的规定,夫妻只有分居18年以上才可以单方面离婚。此后,等待几乎成了几位主人公的全部生活内容:孔林在等待时间的流逝,淑玉在等待丈夫的回心转意,同医院护士长吴曼娜在等待恋人早日“自由”。18年后,孔林和吴曼娜如愿以偿,却青春不再,身心俱疲,摩擦不断,这也使得淑玉燃起破镜重圆的希望,重新开始了对孔林的等待。

        人世间的更多等待属于生活常态。记得30年前当兵的日子,我在连部当文书,每天接近黄昏的时候,可以名正言顺地站在路边等待团部送信员骑着自行车准时出现,然后负责分拣全连的邮件包裹,这时候我会被盼信的战友们团团围住,成了连里最受欢迎的人。我理解等信的滋味。刚当兵时我曾有过急切等一位女同学来信的经历,那是一天一天掐算时间的翘首等待,可以用望眼欲穿来形容。后来也渐渐懂得,等待的过程或许更有诗意,这意味着,不一定所有的等待都必须有结果,有些时候,的的确确,相见不如思念。

        等待也是一面镜子,它让等待者看到了自己的特定状态。充满了主观预期的等待是期待:期待惊喜和奇迹,期待平安和健康。另一类等待则无助且无奈,就像孔林、淑玉和吴曼娜们那样。还有的等待使人忐忑焦虑,备受精神折磨,比如,重症患者等待医生的确诊,涉案人员等待法官的裁定,旅途受难者等待远方的救助,农民工等待老板发放拖欠的工资,蒙冤者等待真相还以其清白,倒闭企业员工等待公司的摊牌……莫测和变数,未知和悬念,笼罩着五花八门的等待,你却别无选择,只有等待未来的答案。

        无论人们是否愿意,形形色色的等待必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等待甚至构成了日常细节,点点滴滴,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如水流花开,日升月隐,司空见惯。等待是生命中的宿命,谁能说得清楚,人的一生中,要亲历多少次等待?需要怎样的岁月长度用于等待?你当然也可以中途抽身,放弃这一次等待,但同时你又无法不面临另一次等待。

        肖洛霍夫23岁时开始写作八卷本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1940年出版齐全,用了十二载春秋,并获得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十几个重要奖项。但作品一直被种种质疑纠缠,质疑者包括后来的诺奖获得者、同胞作家左琴科、索尔仁尼琴等同样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认为作者当时如此年轻,而且并未受到过良好教育,怎么可能横空出世创作出如此厚重的史诗巨著?甚至有人指责肖洛霍夫是不光彩的偷窃者,把别人的手稿窃为己有。由于战乱原因,肖洛霍夫拿不出手稿自证清白,只能保持沉默。直到作者死后12年,即1999年,悬置70年的疑案终于有了结果:俄罗斯文献鉴定专家委员会对新发现的《静静的顿河》手稿做了笔迹鉴定,确认《静静的顿河》当属肖洛霍夫所作。近日不经意读到女作家陈染《谁掠夺了我们的脸》一书,里面有段话像是专门为这件事写的:“如果你被人误解了,能解释就解释,不能解释就不解释,日子还长,即使去日无多也不必惊慌,死不是结局,生命消失了理解依然继续,有些理解就是来得姗姗,来得遥远……”这是把等待提升到了一个另一层人格境界。

        等待是对耐心的考验,经受住了就可能柳暗花明。面对生命在一次次细碎的等待中悄然空耗,我也曾想过转身而去,自以为能落个“去留随意”的潇洒,其实未必。以前驾车上路,遇到交通堵塞、车行无序,貌似书生的我有时如同换了一副嘴脸,国骂脱口而出,真正是斯文扫地,事后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理喻。据说这是一种“驾车综合症”,属于“现代病”范畴。前些年有个休息日驾车赴京,居然被堵在高速公路上整整3个小时,那种前后动弹不得的烦恼使我的情绪失态,状如笼中困兽。事后检讨,大可不必。等待是无法躲避的,选择却可以因势利导。于是我想出了对策,平时把该读的书刊报纸放在车内,以备对付各类堵车状况,滤掉焦躁,还能浏览学习,何乐不为?有道是“境由心生”,如今再严重的堵车困境也会被我轻松化解。

        一次次等待是人生的一个个驿站。等待使我们变得从容和成熟。红尘滚滚之中,我们等待着命运的调度和安置。我们为每一次等待赋予意义,甚至可以把被动的等待变成享受,收获意外的果实,让等待站成一片斑斓的岁月风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