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4月04日 星期三

    作家进校园的喜与忧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4月04日   08 版)

        每个周三的下午,北京市十一学校都会邀请一位名家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迄今已有上百位名家来到学校,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如莫言、郑渊洁等。在重庆,曹文轩也走进小学校园,开办了讲座。其他一些地方,也不时能够看到邀请作家进校讲课的消息。

        对于这类消息,人们通常的反应是,这对学生来说是好事,能见识一下名家风采,分享作家的写作经验,没准能在作家的鼓励之下,催生几位学生作家。但反过来想,作家进校园,对他们而言,何尝不是一次学习、体验的机会? 

        五四时期的作家,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的文章与思想,也常围绕学生而写,那个时候没有作家进校园一说,作为社会思潮的引领者,在校园、街头、广场、工厂等各个地方,都能见到作家的身影。但近一二十年来,作家仿佛成为躲进象牙塔里的生物,在各种公共活动中,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即便在被称为文学“黄金时代”的1990年代,作家也神龙见首不见尾,偶像化的同时也神秘化了,为十几年后的沦落埋下了伏笔。

        要抢得读者,先要抢得学生的喜爱,走进校园,让这些作家的价值得到了最直接也最明显的体现,对于思想处在最佳接受期的学生来说,多受一些有良知作家的感召,就能抵消许多来自社会喧嚣氛围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作家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也会激发潜藏在内心的创造力,写出更有生活质感或更有力的作品。

        为了激活校园内的人文气息,一些大学启动了“驻校作家”制,邀请著名作家“驻校”写作。在国外,名作家驻校是很常见的事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自从1957年起就担任弗吉尼亚大学的驻校作家,直到1962年去世,在此期间,他做过无数次公开演讲,深受欢迎,其录音经整理后以《福克纳在大学》为名出版。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波士顿大学,直接为大学新生授课,大多涉及创意写作等文学课程,在文学界和学术界传为佳话。

        国内大学的“驻校作家”也有一些,但综合来看,还是有些形式大于内容,更貌似于“荣誉作家”,仅满足于几次讲座或几次与学生的见面,难以在校园扎下根来,更不用说在校园与学生有什么思想激荡,创作出什么有影响力的作品。此外,还有一点必须要点明的是,不少作家进校园传播思想、交流文学只是个幌子,卖书才是他们的真实用意。郑渊洁曾公开表示,自己到学校只讲课,不但不卖书,也不收讲课费,能做到郑渊洁这样的作家有多少?

        作家进校园,无论于作家本人而言,还是于学校、学生乃至社会而言,都有着良性的刺激。校园应是作家再成长的土壤,是作家再次深入社会的一个踏板,现在学校的“校园精神”普遍缺失,但愿真正走进校园的作家,能在这方面做一些个人的努力。

        北京市通州区   韩浩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