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菁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陆续开设《四书》相关课程,把《四书》教学纳入大学人文教育体系、让《四书》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已逐渐成为大势所趋。为推进两岸高校《四书》教学,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在广州联合举办“两岸三地高校《四书》教学研讨会”,来自大陆各地及香港、台湾共30多所高校的60多位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就《四书》教学的理念与实践、现状与展望、问题与对策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观点。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郑宗义提出,《四书》教学需解决多重定位问题。“作为通识教育是对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宽与整合,作为人文教育、价值教育则培养学生敏锐地认识价值与意义的多样性,作为伦理、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国民教育则侧重对学生人格精神的陶冶、为人处世规范的引导。”郑宗义说,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四书》教学主要有专业教育、非专业的通识教育、面向大众的社会文化教育这三种类型。对此,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认为,就当今高校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来看,《四书》作为非专业的通识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更为迫切和重要。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认为,《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培养一个对社会、国家、民族有用的栋梁之材,不管他将来做什么事业,根子要扎正,特别是做人的教育,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应视为根本。因此,《四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变化气质,提升人格境界。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说,应将《四书》教学课定位为提高学生德性,而不是知性的长进。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甘阳教授表示,举办高校《四书》教学会议,目的在于推动《四书》教学纳入大学人文教育体系,让《四书》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四书》是中国传统儒家的核心经典,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通过《四书》教育来推动整个中华文化的重建和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陈来说。
据悉,此次围绕《四书》教学为主题而召开的会议,在大陆学术界、教育界尚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