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翻看以下三本书:《资本之王》、《认知盈余》和《众包2:群体创造的力量》,它们都源于之前阅读兴趣的延伸。《总开关:信息帝国的兴衰变迁》、《华尔街最后的大亨》是我近一个月来从头到尾看完的书,从中发现优秀财经书中总能找到反常识的一面。
彼得·彼得森自传《黑石的起点,我的顶点》不仅仅让人了解到前雷曼兄弟公司董事长、前美国商务部长彼得森,这位多纬度王者的传奇励志故事,也让人认识到全球第二大投资机构黑石集团的影响力。彼得·彼得森青年时期因抄袭论文被麻省理工学院开除,但其职场历程却一路高歌猛进,32岁成为美国500强企业最年轻的总裁,之后就任美国商务部长、雷曼兄弟双CEO之一,但他更为人知的身份是黑石集团的缔造者和董事长。如果说《黑石的起点,我的顶点》侧重于介绍彼得森80余年来的人生历程,侧重于彼得森在创建黑石集团中的角色及作用,那《资本之王》则是对黑石集团成长的完整记录,也对另一创办者史蒂夫·施瓦茨曼的相关角色做了更公正的补充。
《认知盈余》和《众包2:群体创造的力量》都揭示出互联网时代群体合作所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未来是湿的》作者克莱·舍基认为,前现代的组织,是按硬件的方式组织的;现代的组织,是按软件的方式组织的;后现代的组织将是按湿件组织的。克莱·舍基总是概念先行,虽然在最新著作《认知盈余》阐述“有闲”经济与“有闲”商业的未来时总显得深刻性不足,但也让我们对他的新概念——群体有闲经济产生些许期待。
本期着重推荐的是近期从头到尾读完的两本书:《总开关:信息帝国的兴衰变迁》及《华尔街最后的大亨》。在全球弥漫着对乔布斯的颂扬氛围中,《总开关》却警告说,乔布斯的胜利或是产业倒退。在我们对富二代、富三代努力不足、挥霍有余的简单指斥氛围中,《华尔街最后的大亨》带领我们认清世界级富三代真实的生活观、工作观。
乔布斯的胜利或是产业“倒退”
乔布斯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他永远不会反思是曾经的封闭把自己带入了死胡同,他只是觉得自己还没能把封闭做到尽善尽美。离开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也不会认同开放的优越性,经过十多年的卧薪尝胆,对封闭系统理念更狂热地追求和实践之后,史蒂夫·乔布斯重新执掌自己所创立的公司,凭借着iPod、iPhone和iPad等产品,乔布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战,苹果公司的市值升至全球第一。
《总开关》带领我们思考的是,乔布斯的神来之笔或把互联网之开放带向封闭。从内部构造来看,iPod、iPhone和iPad其实都是计算机,只不过它们作为计算机的功能被严格限定在某些它们能够极为出色地完成的领域。消费者可能难以察觉的是,这些产品封闭的程度是个人电脑从不曾有过的。
封闭接下来或许就是专制,就是审核,就是霸权。在iPad问世之后,《撬开苹果》的作者利安德·卡尼也毫不留情地评价:乔布斯的工作方法是“毫不手软地控制自己的员工、自己的形象,甚至是自己的客户”,而目的就是能够“毫不手软地控制自己的产品和这些产品的使用方式”。
《总开关》从广播、电视、电影等信息媒介的发展周期得出规律:新信息技术的发明;新产业的建立;一段开放的发展期;最终,由行业巨头占据统治地位,掌握着信息流的总开关,从而走向封闭。也就是说,在苹果公司的带领及示范作用下,互联网由开放走向封闭或是一种必然。
富二代的孤独与荣耀
《华尔街最后的大亨》这类图书至少是看待上层社会的一个独特视角。其中我们就看到了富二代的孤独与荣耀。生来与众不同是米歇尔·大卫-威尔愿意强调的成长烦恼。
1876年,米歇尔·大卫-威尔的曾祖父在美国旧金山创立了拉扎德银行,拉扎德银行是最有权势也是最神秘的国际知名投行,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它也几乎毫发未损,出色地完成了众多足以写入华尔街历史的重大并购,有“最后的大佬”之称。“足够坦白的话,应该说,出身豪门会把你变得与众不同。”这是米歇尔·大卫-威尔的原话。
纵使富二代、富三代们遇到小小困惑,他们也很快就能从家族中找到认同、找到荣耀。人以群分,无群可依的米歇尔把归属感寄托在传统上面,那是已传递了四代的家族传统。14岁时,他的职业目标已很清晰:将来会跟父亲和祖父一样,吃投资银行这碗饭。对于拉扎德和威尔两家1876年在旧金山创建的拉扎德商号,他从小就感到自己必须有所担当。
《华尔街最后的大亨》中,我们除了能看到富二代自己看待事业与生活的独特视角,也能找到不少个人自我激励的段落。米歇尔的职业历程告诉我们,生活、事业必须有所规划:“我在世界上多个地方居住过,知晓形形色色引人入胜的领域,我必须有所规划,才能使心里不至于过度分散,也才能保持达成幸福所必需的、最起码的平常心。”他还告诫说:肯下功夫而且足够自信的人总能给自己挣来不少好运气;谁也不可能把所有好运都占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