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十万个为什么》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自从1961年4月出版以来,50年间累计印数已超过1亿册。1999年,《十万个为什么》被评为“感动共和国的五十部书”中的一部。《十万个为什么》从2011年3月启动第六版的相关工作以来,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据少年儿童出版社统计,短短几个月内已经有100多篇报道见诸报刊,这些报道没有一篇是他们刻意组织的。《十万个为什么》仍拥有广泛的影响。
1960年,我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此后50年间,我参与了《十万个为什么》各版的写作,直至参与第六版的工作。在这里,我以所见所闻追溯:半个世纪之前,《十万个为什么》第一册第一次印刷只有5000册,后来怎样成为发行量过亿的“超级畅销书”?
结缘上少社
我是个早熟的作者。11岁时发表了第一篇作品,19岁时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20岁的时候,我还只是北京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一个大三的学生怎么会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
我从小喜欢写作,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后,我开始用文学笔调去描述化学,发表了一篇又一篇关于化学的科学小品。1959年暑假,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同学们几乎都回家了,我独自呆在宿舍里读书和写作。我写了十几篇化学小品,先后在北京一些报纸上发表。9月1日开学那天,我逛海淀新华书店,见到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塑料的一家》,就买了下来。这本小书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因为我写的化学小品大都关于有机化学,而有机化学的“主角”是碳元素。于是,我忽然有了“灵感”:何不把那十几篇化学小品编成一本《碳的故事》?就这样,我花了半个来月时间完成,投寄给少年儿童出版社。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第一本书落在编辑曹燕芳手中。她比我大15岁,是从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青年编辑。她首肯了我的书稿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我在10月13日收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审稿意见,认为书稿可用,但要做些修改和补充,书名也从《碳的故事》改为《碳的一家》。半年之后,我平生第一本书出版了。
为《十万个为什么》挑大梁
非常幸运的是,由于《碳的一家》文笔活泼,我竟然被少年儿童出版社看中了。当时,曹燕芳正在编《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她邀请我参加写作——这就是远在北京的我参加《十万个为什么》写作的缘由。
我记得,曹燕芳给我寄来一份化学分册的“为什么”清单,要我试着写几个。我写了5个“为什么”寄去,她一面热情地给予肯定,一面指出不足,然后要我继续写下去。我当时就像学生答题似的,按照那张清单所列的“为什么”写下去,每写好十几个就寄去。曹燕芳看毕,又随时告知意见。就这样,我一口气为化学分册写了一百多个“为什么”。有的“为什么”是清单上没有的,我就自己出题自己回答。
直到好多年后我才知道:当少年儿童出版社给我寄那份化学分册的“为什么”清单时,其实每个“为什么”都已经有稿子了,他们组织好多位上海的中学化学教师写好了化学分册。编辑部后来大批采用了我的稿子,为此得罪了一批中学化学教师……《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初版本共收175个“为什么”,我写了163个。
接着,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潘勋照、洪祖年、张伯文又约我为《十万个为什么》其他分册撰稿,即天文气象分册、农业分册、生理卫生分册。我为天文气象分册写了27篇,为农业分册写了89篇,为生理卫生分册写了43篇。
我是《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写得最多的一个作者──初版本最初出5卷,共971个“为什么”,我写了326个。
《十万个为什么》的酝酿
少年儿童出版社酝酿出版《十万个为什么》是在1958年秋,正式启动是在1959年秋。
我注意到,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每一册的编著者名单中都有“山边石”。后来一打听,原来“山边石”是“三编室”的谐音。《十万个为什么》是由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编辑的,当时的三编室主任是王国忠。
2000年1月15日,我曾经请王国忠回忆《十万个为什么》编辑经过。据他回忆:1958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书数量“大跃进”,但是质量大幅度下滑。在1959年迎接国庆十周年的时候,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心吸取“大跃进”的教训,出点有质量的书。编辑们在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学生们爱问“为什么”,从1959年年底开始,准备着手编一套问答式的大型自然科学丛书。王国忠说,当时受苏联伊林《十万个为什么》的启示,也受《科学画报》“为什么”专栏的启发。
我说,早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套《自然科学知识问答》,有点类似《十万个为什么》,作者是葛佩琦。我曾经访问过他,他原本是学物理的。我也看到过少年儿童出版社当时出版过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一百个为什么》(1957年4月版)。这些都是采用一问一答形式的科普读物。
王国忠说,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是完整的作品,而他设想出版一本类似于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各篇独立的科学小品集,篇幅比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大。
当时为了给这套书取一个响亮的名字,编辑们想出二十几个书名写在黑板上。最后,大家不约而同选中了《十万个为什么》这个书名。
《十万个为什么》编辑组共5人,即曹燕芳、黄廷元、张伯文、洪祖年、潘勋照。其中曹燕芳一个人负责数、理、化三册,其余几位在当时是新手。
美丽的误译
如同王国忠所言,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书名是“借用”了苏联作家伊林的同名科普读物,只是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多了个副标题──“室内旅行记”。至于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如他自己所言,是借用英国诗人吉百龄的诗句。
2009年2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告诉我,他所带的一位研究生张善涛打算来找我,为的是研究《十万个为什么》,写作硕士论文。我跟张善涛谈了我所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他对《十万个为什么》这一名字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硕士论文《新中国科学传播视野下的〈十万个为什么〉探究》。
据张善涛研究,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书名是从伊林的同名科普读物那里来确切无误。然而,伊林称他的《十万个为什么》来自英国诗人吉百龄的诗句,则要打上问号。
伊林在他的《十万个为什么》扉页上引用了英国诗人吉百龄的诗句:
五千个在哪儿,
七千个怎么样,
十万个为什么。
亦即:
Пять тысяч Где,
Cемь тысяч Как,
Сто тысяч Почему!
但是英国诗人吉百龄的原诗是用英文写的:
One million Hows,
Two million Wheres,
And seven million Whys!
译成中文就是:
一百万个怎么样,
两百万个在哪里,
七百万个为什么!
这“seven million Whys”(七百万个为什么)被译成俄文时,怎么会变成“Сто тысяч Почему”(十万个为什么)呢?张善涛认为这是俄译者的误译,而由于他不懂俄语,无法对此进行深究。
伊林是根据这“误译”的吉百龄诗俄文版中的“Сто тысяч Почему”作为书名,而把“Сто тысяч Почему”译成中文“十万个为什么”是准确的。
在我看来,俄译者的错误是个“美丽的误译”。因为有了这个“美丽的误译”,才有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样响亮的书名。倘若把书名叫做《七百万个为什么》,那才别扭呢。
《新民晚报》总编辑第一个叫好
《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是陆陆续续付印的。当时是编好一册印一册。值得注意的是,我从手头的《十万个为什么》第一册(物理分册)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版本的版权页上看到,第一次印刷仅5000册。这表明,《十万个为什么》在一开始并没有被看好。但《十万个为什么》第二册(化学分册)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增加到2万册,这说明这套书出版之后被看好。
1961年6月1日,《十万个为什么》第一、二册在全国上市。1961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上海23日电,报道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六一”新书,其中提及:
《十万个为什么》分五集,“六一”前能和读者见面的是第一、第二集(物理化学部分),书里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启发少年们去思考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可以说是关于《十万个为什么》的最早报道。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十万个为什么》最初计划出版五册。
接着,《文汇报》在1961年6月1日的报道《品种增加 题材扩大 质量提高 少年儿童读物受到孩子们喜爱》、《解放日报》在1961年6月2日的报道《叔叔阿姨热情关怀 庆祝活动丰富多彩 广大儿童欢乐愉快度节日》也提到《十万个为什么》。也就是说,《十万个为什么》最初是作为迎接六一儿童节的新书之一见诸于媒体。
我注意到,第一篇给《十万个为什么》以高度评价的书评是1961年6月4日《新民晚报》署名“言微”的《和孩子们一起学点〈为什么〉》。“言微”是《新民晚报》总编辑束纫秋的笔名。他独具慧眼,在六一儿童节时路过书店,从众多少年儿童读物之中发现了《十万个为什么》。当时,他只读到《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第二分册,便给予这套丛书以热情的肯定,第一个站出来鼓掌。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率先选载
第二个为《十万个为什么》鼓掌的是《中国青年报》。1961年8月10日,《中国青年报》开始选登《十万个为什么》,还写了一段编者按: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共五册,已出版两册),收集了许多我们常遇到的自然现象和问题,用科学原理加以解释,阐明各种自然规律。这套书不仅能增进我们的科学知识,还能激发我们向自然探索的精神,确实值得一读。本报将陆续介绍这套书的一些内容,(有些文章我们略作了一些删节)供大家参考。
1961年8月至10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三、四、五分册,使第一版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第三、四、五分册的第一次印刷数量也大有增加。从第一分册第一次只印5千册,到第二分册第一次印2万册,到第三、四、五分册第一次印5万册,表明《十万个为什么》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1961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上海23日电,题为《〈十万个为什么〉最后一集出版》。10月25日,《中国青年报》也刊登这一电讯。所谓“最后一集”,就是指第五分册——生理卫生分册。这表明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最初计划出版五册。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五册出齐后,《中国青年》杂志在1961年第21期上选载了《十万个为什么》。大约考虑到《中国青年报》选载的主要是第一、二分册,《中国青年》杂志偏重于选载刚出版的第三、四、五分册。
《十万个为什么》的读者定位为少年儿童,而《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推荐,显然是把《十万个为什么》视为青年读物。至于束纫秋的评论,则把《十万个为什么》作为孩子与家长共读的书籍。时至今日,《十万个为什么》出版第六版,其读者对象依然以少年儿童为主,兼及青年和孩子的父母。
在关注《十万个为什么》的人们之中,还有科学家钱学森。我在2011年出版了长篇传记《钱学森》,为此曾经多次采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钱永刚回忆说,他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爷爷托人从上海买到一套第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钱学森看了之后,以为值得让钱永刚看。正值暑假,钱学森规定钱永刚每天必须看40页,并对他说,“看不懂就问我”。就这样,钱永刚读完了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
陈原称赞“不胫而走”
《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选载《十万个为什么》引起连锁反应,十分关注报刊动态的我,从1961年11月起陆续见到《北京日报》、《大公报》(当时是在北京出版、面向商贸界的报纸)、《天津日报》等等开始选载《十万个为什么》。我的父亲来信告诉我,家乡的《浙南大众》(《温州日报》的前身)也在选载《十万个为什么》。
在1962年1月30日的《北京晚报》上,我注意到一篇题为《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多种活动》的报道,其中写及:“2月2日、13日与中苏友好馆合办‘十万个为什么’第三、四讲,主讲人是毛玉祈同志。”我不知道北京少年儿童图书馆与中苏友好馆所举办的“十万个为什么”,选讲了哪些《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为什么”,不过从这一则小消息可以看出,《十万个为什么》在北京也颇有影响。
《十万个为什么》在逐步升温,引起公众关注,在各地脱销,各地新华书店纷纷要求加印。《十万个为什么》的发行量扶摇直上。
1962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栋榕森”的“读书随笔”,文章的题目便是《十万个为什么》。我不知道百家姓中有没有“栋”这姓,估计十有八九是笔名。直到我读到1978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书林漫步》下辑才恍然大悟!这本陈原的书评专著竟然全文收入“栋榕森”那篇“读书随笔”。原来,“栋榕森”就是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文化部出版局副局长的陈原。陈原先生在文中说:
近来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了一套书,叫《十万个为什么》,讲的是通俗科技知识。书凡五卷,不胫而走,可知人们多么想获得更多的科学常识了。
陈原用“不胫而走”四个字来形容《十万个为什么》的畅销,非常贴切。
《解放日报》发社论
1962年3月21日,《解放日报》以超乎寻常的高规格给予《十万个为什么》以赞扬,用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推介《十万个为什么》:
一是在头版头条发表《〈十万个为什么〉大受欢迎》;
二是发表社论《培养孩子爱科学》;
三是发表少年儿童出版社王国忠的《热情之花,协作之果——〈十万个为什么〉编辑札记》。
报道一开始,就对《十万个为什么》大加赞誉:
少年儿童出版社为孩子们编的一套科学技术通俗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一到五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在书店里,读者踊跃购买;在图书馆里,这套书出借一空。很多老师把这套书作为讲课的参考材料;许多家长把它作为丰富孩子知识的课外读物。
这套书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历年来出版的科学知识读物中最受欢迎的一部。
报道引用一位小读者的话说:“《十万个为什么》题材广泛、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使我越看越爱看。”
报道还透露重要信息,即《十万个为什么》从最初计划的五册进行扩充,“今年内将继续出版第六、七、八集”,亦即数学、动物、地质分册。
对于《解放日报》来说,为一套书发表社论是罕见的。这天发表的社论称《十万个为什么》令人“爱不释手”,是“不说话的老师”。
王国忠则从编辑室主任的角度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出版经过:
《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的书名,编辑人员曾先后设想过20多个,酝酿和讨论多次,才采用这个通俗、概括又逗人兴趣的名字。
参与《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编写工作的,总共有20多个单位,150多位作者。
《十万个为什么》一到五集共约70多万字,但作者交到编辑部的稿件共有120多万字,如果加上一稿数易、反复修改等过程中的字数,约在200万字以上。
六七位美术工作者曾为这套书设计过40多张样稿,讨论过十多次,才最后定稿。
王国忠还在文章中提到了我:
北京大学的一位作者,知道要出版这套书,就专为编辑部提供了300多个问题。
首版印行580多万册
还应提到的是,由于《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先后选载《十万个为什么》,引起了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对《十万个为什么》的关注。胡耀邦读了《十万个为什么》,非常赞赏。1962年6月19日至7月9日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胡耀邦建议,给每位共青团中央委员发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第一至第五分册)。胡耀邦说:“每个人要从中学点知识。”由于胡耀邦的重视,各地共青团组织纷纷购买《十万个为什么》,提倡共青团员读《十万个为什么》。
据说,周恩来总理也喜欢《十万个为什么》,在他的轿车里放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顺手翻阅。
另外,我在2004年4月访问越南时,在河内的胡志明主席故居书房里看见书架上放着一套中文版《十万个为什么》。
那时候,在我宿舍的走廊里有《光明日报》报栏。1962年11月3日,我在《光明日报》上读到署名杜棣的书评《让科学知识读物更加丰富多彩——谈〈十万个为什么〉》,称赞“《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成功的书”。在我看来,在种种《十万个为什么》的评论中,只强调《十万个为什么》的知识性,而这篇书评抓住了《十万个为什么》的故事性、文学性、历史性、趣味性,十分到位,而这正是《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的可贵特色。
《十万个为什么》成了当时印刷量最大的畅销书,光是在上海印刷已无法满足全国需求,各省、市出版社纷纷租型翻印(那时候是铅字排版,打纸型之后浇版印刷。所谓“租型”就是租借纸型异地印刷)。《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在短短的两三年间印行了580多万册。
为何一炮打响?
《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能够一炮打响?因为这套书题目林林总总,来自生活和生产,来自读者身边,读之亲切;内容广泛,无所不谈;每篇文章短小精悍,说古道今,趣味盎然。这套书以“大众化的、小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读物”为特色,受到读者欢迎。《十万个为什么》虽然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但是,由于写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所以青年读者以至成年人也喜欢。这样,使这套书拥有了广大的读者群。
《十万个为什么》的成功,还在于“套”字上。在策划初版时,就注意到配套的问题。初版分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5册。后来,增加了数学、地质地理、动物3册。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8册共收1484个“为什么”,105万字。
后来增加的数学、地质地理、动物3册,其中的数学分册曾经列入第一批出书计划,即与物理、化学分册一起推出,但是由于收集到的数学方面的“为什么”特别少,而且数学又很难写得生动活泼,所以只得作罢;地质地理分册则是与天文气象分册相对,有“天”要有“地”;至于动物分册,收集到的“为什么”特别多,动物知识最容易写得生动有趣,而小读者也最喜欢,所以增加了动物分册。
《十万个为什么》成了我的成名作。自从这套书出版以后,我几乎很少主动向报刊投稿,因为很多报刊编辑部知道了我,纷纷向我约稿。我的文章发表在《中国青年》、《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晚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上。1962年,22岁的我还在《安徽日报》上开设专栏发表60多篇文章。
由于成功策划编辑了《十万个为什么》,王国忠从编辑室主任升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曹燕芳被推举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第二版在“革命化”中启动
《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一炮打响后,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到了数千封读者来信,提出近五千个问题,要求补充进书里。为适应读者需要,出版社决定全面修订这套书,从1964年到1965年出版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
如果说第一版是“开天辟地”,第二版则是精心打造。在第二版开始启动的时候,已经在上海工作的我从1964年10月26日的《解放日报》和《文汇报》上同时看到关于《十万个为什么》编辑组的大篇幅报道。当时已经处于“文革”前夜,两报都把《十万个为什么》跟“革命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就这样,把一本少年儿童读物的编辑工作硬生生贴上“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群众路线”、“革命化”之类政治标签。
《文汇报》同样配发本报评论员评论,题曰《编书要革命化》。《文汇报》的评论称,《十万个为什么》是“听毛主席话,按毛主席指示办事”的“成果”。
《十万个为什么》第二版就在这样充满“革命化”的氛围中进行。很多人以为,在“文革”中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第三版才被打上“左”的印记,其实“左”的影响在第二版时已经渗入。第二版新增的文字显得拘谨。由于第二版强调“联系生产实际”,新增的许多“为什么”脱离少年儿童的生活。第二版剔除了初版中一些不够好的题目,充实内容,分为十四册。按学科门类分册出版,即数学一册、物理两册、天文一册、气象一册、自然地理一册、动物两册、植物两册、生理卫生两册。每册大约150至200个“为什么”。
另外,第二版聘请诸多著名科学家担任顾问,为每分册审稿,以保证科学内容准确。其中的化学分册,是我提议请我的北京大学化学系老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相当于今日的院士)傅鹰教授担任顾问。
《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本用的是小巧的三十六开本,近乎方形,便于携带,而且每册封面一种颜色,富有儿童读物特色。据说,由于三十六开本的书很少,印刷厂要把机器加以改装才能印制、装订,很不方便,所以从第二版起改用三十二开本。在我看来,如果坚持用初版本的三十六开本,《十万个为什么》会更受小读者欢迎。另外,第二版的封面则全部用黑色,中间用一红色方块印着书名,虽然显得统一,但是没有初版封面那么活泼。
走过“否定之否定”之路
《十万个为什么》在“文革”中被作为“大毒草”批判。从1970年起,出版了充满“左”味、加入诸多工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文革”版——第三版《十万个为什么》,每套《十万个为什么》达21分册。
1980年《十万个为什么》正本清源,出版了第四版,每套14分册。这次大修订,肯定了初版本的特色,否定了“文革”版本,走过了“否定之否定”的道路。
1999年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第五版,每套12分册。第五版着重补充了诸多新的科学技术内容。
眼下,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在加紧《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编辑工作,每套16分册。由于《十万个为什么》已经是“名牌”,媒体用“翘首以盼”来形容读者对第六版的期待。正因为这样,《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将在背负着极大期望值的压力下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