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把两种同时可以得到证明的矛盾命题,称之谓悖论。在自然科学及现实生活中,各种悖论不时可见。悖论并非谬论,但因为它似是而非,或者似非而是,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出错。造成悖论这种不确定性的原因,诸如客观上时空、生态、前提、规则等发生了变化,或主观上各人立场、角度、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的不同等,都会导致对矛盾现象的不同解读。对悖论的误判,常常会使工作受到挫折,多走弯路。上述这种状况,在出版界也同样存在。
出版常见的悖论大致有:在经营思想上,既强调出版社是思想宣传阵地,不能“向钱看”;又认为出版社是企业,必须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编辑评价上,既提倡多出高品位书,争取能得奖;又实行个人承包,会赚钱就是好编辑。在营销业务上,既号召诚实守信,降低流通成本;又渲染夸张比气派的营销手段,推崇别出心裁乃至违规的炒作。在校对工作上,既认同校对职责是就原稿“校对错”;又提倡好校对应该“校是非”。此外还有:主业与副业,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学术书与畅销书,大书城与小书店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呈现某种认识上的悖论。
对出版悖论的认识,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以看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对矛盾为例。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那个年代,做什么都必须突出政治,出书只强调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结果出版了不少图解政治、宣传口号的书。这种极端的片面性,也是一种对悖论的认识误判,曾使出版业蒙受很大伤害。改革开放后,这种错误认识受到批判,不提“出版为政治服务”了,但有些人仍受旧思维的影响,对这种误判有了新的表现。如有的沿袭计划经济思维,为了表现业绩和得奖扬名,不问是否需要,不讲经济核算,热衷花大钱去做超豪华系列书,后来有不少都成了赔钱的压库书。市场经济发展以后,有的又走向另一极端,强调出版社自收自支,把经济效益绝对化了,出书以是否能赚钱来衡量,其结果不仅导致学术著作出版难,还助长了市场上各种俗书的泛滥。
对出版悖论产生认识误判,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例如受了极左思潮的禁锢,这一点前面已有分析。
二是不善于用两点论看问题。悖论的特征,简言之就是对立的两面,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倘若凭主观意志把注意力偏向某一方,势必造成对另一方的淡漠甚至无视,这样就陷入了片面性。现在有些出版社,对编辑实行个人承包,按盈利指标进行考核评价,这就是没有按照两点论来看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种表现。
三是出版悖论多带有较强相对性。有些悖论,两方立论的排斥性较强,如涉及利益与责任、法规与道德的悖论,非此即彼的界限容易判断;而有些出版悖论,却两方的相对性较强,彼此间近似的或可互替的元素相对较多,一旦视角或条件有变,界限就容易混淆,以至出现误判。以学术书与大众书为例,两种都是同质的图书,进入市场后可以出现:甲乙都赚,甲赚乙赔,乙赚甲赔,甲乙都赔等多种结果。由于内容优劣、价格差别、需求强弱、广告力度等,都会影响到上述的结果,使人觉得倾向哪一边,都对又可能都不对。不少出版人常在确定学术书与大众书选题时摇摆,多少与这一点有关。
出版悖论是客观的存在,在建设出版强国的大潮中,要求出版人必须用新思维加以审视和对待。
首先,要树立双赢目标,摒弃矛盾只能两者取其一的旧观念。通过各方扬长避短,促进彼此优势元素相互渗透,创造对立两方双赢的局面。就出版而言,就是专业需求与大众需求双兼顾,两个效益都要抓,得奖盈利两不误,软硬实力齐壮大。
其次,要善于抓大放小,摒弃平行对待矛盾双方的机械观点。对立双方随着条件变化,总有一方会在某个时期相对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有必要因地因时地抓住主要矛盾,明确应该坚守什么,强化什么,舍弃什么。从出版业文化与商业这对矛盾来说,文化属性是永远必须坚守的,出版人绝不能唯利是图而迷失文化担当。但为了出版事业更大发展的需要,有时在抓商业经营及产业发展的同时,需要暂时降低乃至舍弃某些局部的文化要求,这也是合理和必要的。
再次,要着力总体做强,摒弃“争抢芝麻丢了西瓜”的狭隘目光。随着事物空间及涵量的增大,矛盾两方力量也会转化和消长。是多关注事物本身如何增大,还是计较矛盾两方如何消长;是让矛盾的转化处于主动可控状态,还是被动听任其自发转化,这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悖论观。前者主张不受悖论的制约,跳出矛盾,合力把总体壮大增强,而后者则是纠缠于矛盾是非的消耗中,显然应该首选前者。俗话说,做大蛋糕比争分蛋糕更重要,这话不无道理。出版人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抛掉旧观念,树立新思维,认清发展才是硬道理,勇于实践,努力把出版业做大做强,实现出版持久的繁荣。